認知作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360问答怎么样 認知作戰

認知作戰

2023-05-08 17: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23年2月19日)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战争与军事 軍事史 史前戰爭 古代戰爭(英语:Ancient warfare) 中世纪战争 近代戰爭(英语:Early modern warfare) 現代戰爭(英语:Modern warfare) 工業戰(英语:Industrial warfare) 第四代戰爭 戰場 陸戰 空戰 海战 網絡戰 心理战 信息战 太空戰 电子戰 武器 裝甲部隊 火炮 飛彈 機械化部隊 军舰 潛艇 战斗机 航空母舰 生物武器 化學武器 核武器 放射性武器 網絡戰武器(英语:Cyberweapon) 难民作为武器(英语:Refugees as weapons) 軍事戰術 空戰機動 騎兵戰術(英语:Cavalry tactics) 衝鋒(英语:Charge (warfare)) 反擊(英语:Counterattack) 鎮壓(英语:Counter-insurgency) 掩體 散兵坑 要塞 攻城戰 圍攻(英语:Swarming (military)) 士氣 戰役 會戰 戰術目標(英语:Tactical objective) 軍事作戰 闪电战 游击战 堑壕战 兩棲作戰 縱深作戰 夜間作戰 機動戰 軍事戰略 進攻 反攻 防衛 消耗戰 焦土政策 軍事欺騙(英语:Military deception) 戰略防禦(英语:Strategic defence) 戰略目標(英语:Strategic goal (military)) 海軍戰略(英语:Naval strategy) 相互保證毀滅 大战略 围堵 经济战 有限度戰爭(英语:Limited war) 军事学 军事技术与装备 戰爭哲學 戰略研究(英语:Strategic studies) 总体战 軍事組織 指揮系統(英语:Command and control) 軍種對立 军衔 作戰序列 軍事準則 軍事工程 軍事情報 後備軍事動員 军事技术与装备 军人 招募兵員(英语:Military recruitment) 徵兵制 新兵訓練 軍事專精(英语:Military specialism) 女性軍人 童兵 軍中性騷擾(英语:Sexual harassment in the military) 良心拒服兵役者 反招募(英语:Counter recruitment) 僱傭兵 政治與後勤學 政變 动员 全民皆兵 军国主义 軍事獨裁 军队政治工作学 代理人戰爭 軍需 补给线 大後方 國防工業 军事工业复合体 軍事法律(英语:Military justice) 軍事法庭(國際軍事法庭) 战争法 战争罪 战争罪犯 战争时期的性暴力 相關 正義戰爭 軍事間諜 军备竞赛 非對稱作戰 冷戰爭(英语:Cold war (general term)) 战马 非正規作戰(英语:Irregular warfare) 軍事作戰 军事行动 網絡中心戰 運籌學 戰爭要點(英语:Principles of war) 宗教战争 戰區 絆索部隊(英语:Tripwire force) 戰爭片 軍事演習 戰爭小說(英语:War novel) 戰爭中的女性(英语:Women in war) 世界大戰 殖民戰爭(英语:Colonial war) 列表 各國軍事列表 戰役列表 實際統治 军事战术列表 戰爭罪行列表(英语:List of war crimes) 查论编

認知作戰(英語:cognitive warfare),簡稱「認知戰」,亦可稱為影響作戰(influence operation)、認知域作戰(cognitive domain warfare)、認知領域作戰,是一種結合多元領域技術企圖製造衝突的手段,聚焦心理意識之攻防[1],旨在影響個人、團體或國家對某一問題、事件或局勢的思考方式。[2]:28認知作戰的目的,在於透過釋放資訊,影響並破壞社會既有、互相信任的網絡,並加深對立[3]、降低士氣,打擊對手計畫和開展活動的能力[4]。

目录 1 概念 1.1 定義 1.2 與其它類型作戰的關係 2 目標 2.1 破坏稳定 2.2 影响 3 作戰方式 3.1 常見類型 3.2 科學技術 4 傳播途徑 4.1 媒介 4.2 過程 5 應對措施 5.1 揭露規管與培訓宣導 5.2 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6 實際案例 6.1 俄羅斯 6.1.1 運用手法 6.1.2 討論個案 6.2 中華人民共和國 6.2.1 運用手法 6.2.2 網路訊息 6.2.3 討論個案 7 相關條目 8 參考資料 9 外部連結 概念[编辑] 定義[编辑]

學界對「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的定義,目前尚未完全取得共識[5]。哈佛大學貝爾佛中心的 Oliver Backes 與 Andrew Swab (2019)將認知作戰定義為「一种旨在改变目標人群的思维方式的战略,并藉此改变其行为方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Alonso Bernal 等人(2020)則定義認知作戰是「外部实体对公众舆论的武器化,其目的是影响公眾與(或)政府政策,或破坏政府行动及(或)政府机构的稳定」[6]:9-10。國防大學教授林政榮表示「認知作戰」一詞最早來自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一份報告,當中定義認知作戰是一個新型競爭領域,超越傳統的陸、海、空等空間,屬於「一種非常規的作戰方式,利用每一個人的心理偏見與反射性思維,透過科技網路,操控人類思維,引發思想改變,因而產生負面影響。」[7];前美國陸軍戰爭學院(英语: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院長Robert H. Scales(英语:Robert H. Scales)少將曾總結北約的作戰理念談及:「勝利將更仰賴掌握精神文化、而非佔領地理上的制高點加以定義」[8]。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梁曉波認為,認知作戰是以現代理論和科學為基礎,進行輿論宣傳、心理勸服以及意識形態鬥爭的重要形式,以獲得人們在思想、信仰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主動權[9]。

對於這類型的作戰,亦有「影響作戰」(influence operation)、「認知領域作戰」[10]:3,或使用「認知域作戰」等稱呼(cognitive domain warfare)[11][9]。

與其它類型作戰的關係[编辑]

有學者認為「認知作戰」是灰色地帶(英语:Grey-zon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或混合戰的下位概念。[2]:28有觀點主張,認知作戰是「資訊戰」(Information warfare)的一環[1],而資訊戰是混合戰的一環[10][12];也有學者主張,資訊戰是認知作戰的下位概念[5]。認知作戰可能包含傳統宣傳戰、心理戰、思想戰以及法律戰等多元領域[9][7][13]。「認知戰」和「資訊戰」兩者相較,資訊戰可透過線上社群媒體和實體人際網路,對已成為鎖定目標的決策者發動(Ventre 2016; Libicki 2020; Prier 2020; Di Pietro, Caprolu, Cresci 2021),亦可誤導扭曲選民的認知和情感(de Buitrago 2019; Serrano-Puche 2021);而認知戰除了聚焦媒體操作,同時著重延伸至「影響大腦運作」的神經科學領域,不限於一般大眾傳播媒體領域。在各種類似概念中,目前只有「認知作戰」將神經科學做為武器投入各種實務應用,致力於影響目標對象的大腦認知運作[5]。

資訊在認知作戰中,是作戰的武器。[2]:28認知作戰中,資訊也可以是真實或半真半假的,不需全然是「假新聞」[14][15],從政府內部流出的文件、政治人物的不當言行,就足以引起社會分裂。[16]對於認知作戰與資訊戰的區別,Rajesh Tembarai Krishnamachari(2004)認為「認知作戰」是一種以影響敵方的意識和行為為目的的作戰方式,它包括使用多種手段,如媒體、社交媒體、文化、政治等,以操縱和影響公眾與敵方的意識;「資訊戰」是認知作戰的一種組成部分,專注於使用信息和技術,如媒體、社交媒體、網際網路、電子和數位技術,以影響敵方的意識和行為。[17]梁曉波等論者則提出認知作戰主要也仰賴語言作為媒介以發揮作用[9][18]。

目標[编辑]

「破坏稳定」(destabilization)和「影响」是認知作戰的基本目标,其作用則是在社会中散播不满情绪或鼓励特定的信仰和行动,让敌人从内部摧毁自己,使其无法抵抗、阻止或转移攻擊者的目标[6]:3-4, 11[19]。认知作战除了嘗試改变人们的想法,也訴諸改变受眾的思维、情緒和行为方式;如果成功,將可能塑造與影响个人或群体的信仰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攻擊者的战术或战略目标[18]。最極端的情況下,可能讓整个社会分崩离析,不再有集体意志来抵抗攻擊者,進而讓攻擊者在不诉诸公然武力威脅下,制服一个社会。[16]

破坏稳定[编辑]

認知作戰的首個基本目標,在於透過「負面情緒動員」等途徑破壞社會上既有的團結與信任,以動搖目標人群(攻擊對象)的社會穩定[20][6]:12[21][22],造成其不斷糾結於內部問題,生產力下降、拒絕合作,不再致力於達成共同的目標。破壞的方式有:加速群體中已有的分裂,或引入新的想法、概念,以使不同群體相互對立[22][23],加劇兩極化;過程中所選擇使用的議題應於平時持續收集準備,聚焦現實社會的各種重要面向和數據,可以涉及宏觀的國家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或者微觀的個人或事件所反映的社會缺陷及黑暗面,微觀題材有時也可能轉化為涉及宏觀面的重大議題,而相關題材皆應配合整體軍事行動,使認知作戰能滿足當下宏觀政治和外交整體局勢的需求[9]。

影响[编辑]

認知作戰的第二個基本目標:影響目標人群。攻擊者操縱目標群體對周遭事物的認知與理解,以有利於自身目的的方式,促使目標群體行動[23],最終讓目標群體在某件事上引發共鳴。[6]:19-20影響的目標對象包括特定或不特定的一般民眾、軍隊、軍事、政治或商業等領域的領導人或指標性人物,其中涉及目標的認知偏好或習慣、認同、價值觀、信仰、態度和情感等,有觀點認為最有影響力的武器是足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理論」[9]。

根據腦神經科學家發現,由於影響人類判斷的是大腦負責掌管情緒的神經網路區塊,因此人類在感到壓力和恐懼的情形下,其感知和決策容易受到扭曲(Barrett and Simmons 2015)。就傳播效果而言,根據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和國防安全研究院發表於牛津大學出版期刊《全球安全研究(英语:Journal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的共同研究,認知作戰的影響效果複雜,即便受眾的大腦未採信虛假資訊,仍增加大腦的認知處理成本;在虛假訊息反覆曝光、重複刺激之下,受眾將降低接受的心理成本[5],對於公共事務缺乏足夠認識者可能更依賴相關外部訊息而易受影響[22],但由於現實環境中的其他條件,研究顯示受眾接收假新聞後實際引起的政治效果相當有限(Hjorth and Adler-Nissen 2019; Jones-Jang, Kim and Kenski 2021),閱聽眾可能不會直接接受獲得的訊息[5]。亦有學者認為認知戰傳遞的各類訊息未必能達成預期效果,而資訊正確與否亦無法保證認知作戰結果,即便能達成心理效果亦相當隱晦[24][25]。

作戰方式[编辑] 常見類型[编辑]

常見的認知作戰方式包括:

媒體宣傳:通過媒體或相關的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縮寫:KOL),如新聞報導、廣告、電影和電視節目、出版品,以宣傳自己的觀點和意見[26][27][7][28]。 社交媒体操控:通過社群媒体平台,如推特、臉書、Instagram、抖音等,以及相關的關鍵意見領袖,試圖操縱、影響大眾觀點和行為[29][30][22][28]。有觀點認為是否能確保網際網路、社群媒體或軟體的安全,是影響國家認知領域安全的關鍵,亦已成為國際間認知作戰的主戰場[9][7]。 情报操縱:通過篡改、偽造和散布虚假或不實的資訊、情報,以影響敵人的决策、行動或公眾領域的輿論[29],達到分化、煽動、恫嚇等效果[20][6]:12[21][27][7][28]。當此類資訊摻雜部份真實訊息,將使外界更難辨別真偽、更易於取信大眾,也提高澄清事實的難度[15]。 文化影響力:通過語言和文化,如音樂、電影和藝術,影響敵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有觀點談及由於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心理認知和思考模式皆有差異,有時國家內部的多元民族之間也存在認知上的分歧、差異甚至敵意,因此建構並掌握不同國家或目標群體的文化認知模型,尤其是加強對於敵方軍事人員基本文化特徵和認知行為,以及目標群體的不同社群、包括一般人民和非政府組織對於常見的重要敏感議題之基本認知和態度等相關研究,是進行認知作戰的關鍵措施[9]。 政治宣傳:通過政治宣傳,如演講、宣言、示威遊行、公共關係、公共外交、政策報告和競選廣告等途徑,影響目標受眾的意識和行為[5][24][25][7][28]。 科學技術[编辑]

在人工智能(AI)發展之下,認知作戰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運用和計算能力、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平台等基礎,對不同目標群體以及特定個體進行各類型資料和訊息的廣泛收集分析,以嘗試模擬計算目標對象的大腦思維、心理和情感認知、社會行為和輿論等面向,以便於和對手展開認知領域攻防[9];Burke等人(2020)對此亦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贏得認知作戰的戰略指導方針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發揮關鍵作用[5]。此外,可運用「劍橋分析」技術作為手段,透過收集個人資訊與政治傾向後,歸納出不同態度、偏好、立場的群體,分別投放提供不同資訊,將相同偏好的目標群體聯結在一起,形成「同溫層」;同時,將不同偏好的人群隔離,減少相異群體間資訊交流的機會,再分別投其所好,影響相關群體的行爲,以成為可能引導大眾輿論風向和心理情緒的指標,達成特定政治目的[7]。

傳播途徑[编辑] 媒介[编辑]

認知作戰是由攻擊者透過管道,向被攻擊對象提供內容以達成。[14]藉由被攻擊對象(被攻擊對象若為團體,則是團體中的個人)的心理思維改變其思想與行為進而造成影響[7],其傳播媒介多元,如古代戰爭時散發文宣就是一種,而現代認知作戰經常透過Twitter、YouTube等社群媒體。學者沈伯洋認為,傳播媒介並非研究認知作戰的重點,而應以傳播過程分類較有意義。[14]2022年,台灣學者提出認知作戰的訊息傳播節點可能已由原先包含的特定人員、網路意見領袖、組織或其他管道,擴大至國家,並且已有研究證明「在地協力者」或是網紅等類型的訊息傳播節點是關鍵途徑[25][24]。

過程[编辑]

以傳播過程與攻擊動機分類,認知作戰的方式可以分成人流、金流與資訊流,其應對方法各有不同。人流的動機是驅動意識形態,攻擊者組織傳播資訊的人(例如社群媒體的使用者),協助將特定資訊(可能,但未必由攻擊者產生)傳播給受眾,或進行網路宣傳與攻防。金流的動機是間接投資,是指攻擊者只提供資金贊助傳播資訊者,而資訊的產生到散布都透過「外包」由傳播資訊者自行為之,通常以「陰謀論」、「故事型」的形式傳播。資訊流則是指從資訊產生到散布,都由攻擊者自行執行,通常透過建立節點後,產製假新聞,或者製作便於網路社群傳播的影音、圖文、懶人包,以節點傳播吸引大量受眾,動機在於達成直接的訊息操弄[14][31][32]。

若進行國際間的跨國傳播,涉及文化和語言差異,梁曉波認為應藉由多媒體管道,將目標對象的語言和文化與本國的文化和思想內涵結合,同時由國家和民間的專家學者、意見領袖、一般民眾等途徑,將設定完成的議題「多點、多位、多維」同時發聲、散佈傳播;這些協助發聲傳播的人員應熟悉外語、國際傳播和跨文化交流互動,平時可以藉由各式議題在公眾領域提供觀點、建立人脈、累積粉絲或支持者,在關鍵時刻則可影響他們的支持者,達成傳播效果[9]。

應對措施[编辑] 揭露規管與培訓宣導[编辑]

有觀點認為,由於網路資訊傳播快速,可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且常難以辨別來源與訊息真偽[21],對於標榜「言論自由」的國家或地區較難以法規直接限制規範、控管網路意見領袖或掌握網路輿情[25],可透過立法規管科技巨頭[5],或要求網路平台揭露廣告、直播等網路傳播形式的贊助金流,讓受眾了解收益來源以及可能的影響[29][33],而實務上建立追查個人金流來源的法規亦具一定難度[26],因此如澳洲政府會定期公開報告「境外勢力」的活動情況[22],法國國民議會亦於2022年成立「外國干涉調查委員會」,授權委員會可就外國政府、企業、團體及個人,透過政治、經濟等方式,企圖影響或賄賂國內政黨、領導階層或意見領袖等情形進行調查[33]。也有學者如Silverstein(2019)主張政府應該對神經科學被作為武器運用進行道德監管[5]。此外,被攻擊的對象需要知道認知作戰正在進行;在決定采取行动前,需要有能力观察與調適(OODA循環)[16]。

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已禁止公務人員於政府機關的電腦和公務手機使用特定社群軟體[30],或者考慮研議修訂法規以規範公務機關所使用的資訊設備,同時使企業配合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增加業者的資訊安全管理能力[12]。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透過大眾媒體對民眾進行宣導,並成立專責調查單位和訊息澄清機制[27][34];同時,加強社會大眾的「媒體識讀」能力並增進理解言論自由的界線,以更有效因應「仇恨言論」及真假摻雜的爭議訊息[35]。而國防軍事和國安單位對於「認知作戰」相關疑慮則可透過情報偵蒐掌握狀況,以及資訊判讀教育訓練[21]、適當的應處態度加以反制[36]。同時,有觀點認為政府權責單位應主動以「揭露」和「打擊節點」的策略採取反制行動[37][38],並提升民眾的「數位公民意識」[24]。

若進行國際間的跨國傳播,政府可協調專責機關培育專業及外語人員,透過宣傳管道聚焦柔性的價值訴求,以尋求外界支持認同[7]。

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编辑]

在社會公眾領域,需要讓公民社會理解言論自由的界線,以拿捏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分際[35]。為提升民眾的資訊識別和認知能力,可持續透過教育提升社會各界的媒體識讀素養和批判性思維[39][20][21][27][24][5],多元接收訊息、比較不同來源的相關資訊[40]、破除迷思[19],建立受信賴、具公信力的「第三方組織」[1],以及由公民團體發動澄清資訊的事實查核機制[34][41][42],並且增進與非政府組織(NGO)合作[35];同時,嘗試建立各種表達不同立場、多元觀點的小眾媒體,讓互異的價值觀得以發聲表達外[32],亦應形塑凝聚國家和社會的內部共識[19]。

對於協助散佈假訊息的「在地協力者」,透過公開譴責讓大眾有所認知,是有助於反制打擊協助散佈者的方法[43]。

實際案例[编辑]

早期認知作戰研究文獻,多是探討集權政府的網軍對內維穩製造的假象,後來則逐漸有探討網軍對敵國作戰的研究。[10]

俄羅斯[编辑] 運用手法[编辑]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報告,俄羅斯的訊息戰系統包括五個部分:政府發佈消息的通訊平台、由國家資助全球訊息發佈管道、培養代理人資源、武器化社群媒體以及運用網路假訊息[44]。Silverstein(2019)認為,俄羅斯透過認知作戰,干預美國總統大选和英國脫歐公投;而根據 Connell 和 Vogler的研究(2017),俄羅斯進行的網路戰將認知操縱作為其中的關鍵要素[5]。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訊總部」(GCHQ)於2023年發佈的報告表示,俄羅斯和伊朗等國家經常執行各種不同類型的網路攻擊,散播假消息[4]。烏克蘭媒體人、非營利組織「歐亞民主倡議」主任札爾馬耶夫(Peter Zalmayev)表示,俄羅斯於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Crimea)之前,已開始在烏克蘭境內持續散布不實資訊,包括削弱烏克蘭主權、否定其身為主權國家的地位等不實言論,並製造資訊混亂以阻止事實傳遞,至今難有方法有效遏制[43];沈伯洋認為,俄烏戰爭中,俄羅斯運用了認知作戰[45]。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任驻俄罗斯大使李輝受訪談及,往後數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雙方將開啓媒體交流,在「平等互信、增進友好、服務大局的原則指導下」,打造「媒體利益共同體」,以「充分發揮國家喉舌的作用,積極主動爭取國際話語權」,致力營造對兩國「務實合作有利的輿論環境」[46][47]。美國國務院「全球參與中心」(GlobalEngagement Center)特使詹姆斯·魯賓(英语:James Rubin)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的觀點,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協助重複傳播,雙方在傳播領域已接近完成結盟[37][38],札爾馬耶夫也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協助俄羅斯散布不實資訊[43]。

討論個案[编辑]

由於俄羅斯國內媒體受其政府操控,2014年7月發生的马来西亚航空17号班机空难,事發時相關資訊便十分混亂[43]。2016年,俄羅斯特務人員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於網路社群媒體使用假帳號,冒充為美國政治和運動組織代表,成功使美國民眾在政治議題上相互攻訐[48],俄羅斯網軍相關帳號在推特可能影響近67萬名用戶[49];根據美國國會在2017年年底舉辦的聽證會上由推特、臉書和谷歌公布的資料顯示,超過數百萬名美國人在總統選舉期間接觸到假新聞[49]。此外,據美國資訊安全公司「Proofpoint(英语:Proofpoint, Inc.)」研究認為,俄烏戰爭爆發後,長期支持俄羅斯政府的俄羅斯喜劇演員雙人組合「沃萬與萊克斯」(Vovan and Lexus),對於較強烈批判俄羅斯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政府官員增加捉弄惡搞的頻率,是配合俄國政府散布假消息的行動,以此混淆西方國家的政府官員[50]。

中華人民共和國[编辑] 運用手法[编辑]

據《經濟學人》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多年來持續對中華民國進行心理戰[41][42][51][52],其他論者亦談及中國共產黨運用認知作戰的手法影響目標國家人民[53]。其認知作戰的手法主要類型有:軍事恐嚇、以雙邊交流施加影響力、透過宗教影響力進行干涉,以及網際網路上的虛假信息和內容農場等,當中的共同模式可概括為:直接或間接的威脅,並且對反抗其政策者施加心理壓力,吸引目標族群以及分散注意力等[5];至2023年,相關運作手法已包括設立掩護公司、聘請世界各地的自由撰稿人及主動招募抗議人士[48]。對於解放軍研究中所使用的「超限戰」一詞,大致等同混合戰,而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等「三戰」都可以包含在資訊戰的範圍內[10],據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林柏州指出,中國共產黨於2003年將「三戰」理論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47];學者沈伯洋(2021)則提出前述分類無法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來發展的「數位極權」(如華為向外輸出)、海外個資蒐集(輸入)等作為[10]。另外,學者鄭惪應(2022)認為中國共產黨對臺灣的認知作戰沒有平時與戰時之分別,亦已無所不在[24]。

以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認知作戰而言,美國官員博明公開表示中國大陸已投入龐大經費,對臺灣進行認知作戰,且可能已有所成效[54];日本防衛省智庫「防衛研究所(日语:防衛研究所)」於2022年發布的《中國安全保障報告》提及,中國大陸一年內對台灣發動超過14億次的網路攻擊,並試圖策反跨國企業及軍隊相關人員[28][55]。加拿大時任聯邦眾議員暨國防委員會主席約翰·馬凱(英语:John McKay (politician))以及前加拿大安全情報局亞太地區主任朱諾—勝谷(英语:Michel Juneau-Katsuya)(Michel Juneau-Katsuya)等人公開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加拿大進行許多內部滲透及影響工作,加拿大已對此提高警覺[56][57][58];Kelton 等學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也有實行認知作戰[5]。

根據法國國防部智庫「國家軍事學校戰略研究所」學者暨情報專家保羅·切龍(Paul Cheron)和國安專家讓-巴蒂斯特·讓傑尼·維爾默(法语:Jean-Baptiste Jeangène Vilmer)(Jean-Baptiste Jeangène Vilmer)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國影響力行動--馬基雅維利時刻》(Chinese influence operations – a Machiavelli moment)顯示[13][59],中華人民共和國投入大量經費傳播虛假訊息,以達成兩項目標:削弱中華民國的民主,以及促使臺灣人民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兼併;相關假訊息通常集中於軍事領域,企圖使臺灣人相信終究無法避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入侵,同時也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起軍事行動的理由[60]。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和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在2023年合著的《美台關係–中國挑戰會導向衝突嗎?》(U.S.-Taiwan Relations - Will China's Challenge Lead to a Crisis?)中認為,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更明顯強化,臺灣同時也面臨中國共產黨透過政治作戰逐漸侵蝕臺灣人民意志的危機,而後者通常被忽視,若不加以解決,也將對美國的利益造成更大傷害[61][62]。

中國共產黨對臺灣的認知作戰並非由單一機構執行,是透過由分散在黨、政、軍部門,如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工作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等單位構成的宣傳組織體系進行[5][27][63][32]。此外,中共對臺認知作戰的人流(傳播者),通常透過統戰方式招募,如臺灣的村、里長扮演重要角色,黑道亦然,另有提供落地招待以及優惠創業貸款方案,鼓勵臺灣年輕人到中國大陸創業投資和就業的「青創統戰」[40];而前中華民國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認為中共招攬吸納國軍退役軍官為共諜,也是為培養有利於己的自己人、進行心理戰[55]。據《經濟學人》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支持「兩岸統一」的臺灣商人和政治人物,並且在台灣散播「失敗主義」[41][42][51][52]。金流如中共長期資助臺灣藝人,或是一些直播主、網紅,在特定時刻則要求其表態。資訊流則如中共透過官媒發布消息,再由具有官方背景的微博帳號分享、散布。[14]

由於透過網路的關鍵意見領袖以及網紅直播可能影響年輕族群,媒體報導中國共產黨在台灣招募網軍與網紅,購買台灣具一定規模的臉書粉絲專頁、針對台灣青年舉辦網紅和直播主培訓活動[63],或者贊助剛踏入業界的YouTuber或網紅,使新進網紅傾向收集來自中國大陸的資訊加以傳播,以持續獲得贊助,因此吸引業界的其他關鍵意見領袖為商機而同步跟進,使網路言論市場更可能朝特定立場傾斜[29][26][64][20]。

網路訊息[编辑]

跨國學術調查「V-Dem研究計畫(英语:V-Dem Institute)」在2019年調查發現,台灣遭到境外假資訊攻擊的程度是全世界第一[65]。根據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發佈的《2022年北京全球媒體影響力報告》顯示,臺灣面臨大量自中國大陸發出的假訊息,且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華民國媒體的影響力持續擴大[35]。瑞典哥德堡大學於2023年發布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中華民國已連續十年成為全球受境外假訊息影響最嚴重的國家,這些假訊息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66]。中華民國國軍曾分析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散佈的爭議性訊息,內容類型主要包含:製造「武統」的心理氛圍、打擊中華民國政府的威信、企圖擾亂軍隊和民眾的士氣,其中以擾亂士氣為目的占多數[21][67]。

保羅·切龍和讓-巴蒂斯特·讓傑尼·維爾默研究指出,中共的宣傳系統運作通常首先由官方媒體發布虛假新聞,接著運用台灣的社群媒體假帳號收錄轉載,之後在台灣新聞媒體未經核實查證下,引用傳播相關假訊息,最後使讀者難以辨認相關新聞的消息來源[60]。而中華民國國安單位亦覺察網路水軍影響網路輿論的「散播謠言四階層」手法:首先運用「拋棄式」的社群媒體假帳號發文,其次透過由中華民國境外人士管理的臉書粉絲專頁將文章內容截圖分享後,接著再運用第三層的大量人頭帳號擴大轉傳,最後則是大量人頭帳號分享至較具知名度的公開臉書社團,以增加曝光,並誘導民眾進一步於常用的社群媒體持續傳轉[29][39]。2020年3月,臉書披露其已關閉60多個偽裝成台灣用戶、向台灣散布關於新冠病毒虛假訊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部隊帳號[28];2023年5月,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再移除旗下平台臉書和Instagram上100多個冒充為美國和歐洲組織的假帳號,相關帳號所組成的網絡其運作模式與俄羅斯於2016年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使用的手法類似[48]。此外,法務部調查局曾於2022年破獲此類透過社群平台投放內容爭議、不實訊息,企圖影響民眾認知之案件[68]。

王立與沈伯洋認為,臺灣欲建立足以自我防衛與嚇阻入侵者的力量,「首先,要國民擁有基本且實際的軍事認知,要能夠客觀理性評估我方與敵方的優缺點,才可以在鋪天蓋地的謠言恫嚇認知作戰下,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協助全民瞭解臺海軍事常識,更能具備該有的正確認知戰力。[69]

討論個案[编辑]

就案例而言,學者洪敬富與羅承宗認為,中共擅長輿論宣傳戰,2021年在台灣的COVID-19疫情上升時,製造台灣內部的社會對立,並「與國內統派人士、第五縱隊、親中媒體裡應外合」,形成「話語一致性的轟炸」,企圖藉由挫傷台灣的政府防疫指揮系統,將時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拉下台,瓦解民眾對蔡英文政府領導抗疫的信任;若臺灣媒體不警覺,直接引述中共的新聞及評論,將成為對方的傳聲筒。他們也認為,有的媒體在當中扮演「在地協力者」,齊聲配合散布虛假訊息,妨礙台灣團結[70]。而中華民國內部其他政黨對此類指控有其他質疑和觀點。時任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羅智強於2021年5月受訪質疑認為,民進黨政府一直進行認知作戰混淆民眾,最大問題並非來自境外,而是對自己人催眠驅走不利訊息[71]。時代力量發言人余佳蒨則於2023年質疑呼籲,民進黨應以同樣標準約束黨、公職人員以遏止造假風氣,如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立法委員林靜儀等公然造謠行為[72]。

另一方面,學者余宗基、何嘉耀(2022)研究提出,在COVID-19疫情期間,中共透過操纵疫苗供应,将疫苗变成台湾政治議題,涉及制药商、科技巨头和当地政治人物等多方,旨在影响台湾公众对蔡英文政府及台湾自主研发疫苗的信任,向大眾灌输对政府公共衛生政策的不信任,并更广泛地破坏政府信譽[73]。國防安全研究院網絡作戰與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長曾怡碩(2021)認為,由於疫情期間具高度不確定性,諸多謠言流竄,中共的目的是藉機讓台灣民眾對政府產生懷疑、並逐漸不信任民主政體,造成社會內耗,最終導致體制崩塌;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則認為,疫情發展有自身脈絡,中共亦難以依據疫情狀況預先規劃輿論宣傳攻勢,相關觀點或許過度高估其預估台灣疫情變化的能力[34]。

2023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出訪並與美國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會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藉由官方媒體、自媒體、推特帳號等多元管道,結合發起軍事演習的「軍事威懾」、「大外宣」與「散布爭議或不實訊息」等複合式手法,系統性傳播「中共軍艦抵近臺灣周邊24浬」、「共軍成功包圍臺灣」等假訊息,中華民國內部的特定媒體及同溫層社群媒體帳號也引述中國大陸媒體消息,在同溫層社群內傳播相關議題,聚焦抨擊中華民國總統與執政黨將臺灣帶向戰爭邊緣。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路水軍運用大量假帳號採「四階層」傳播模式,相關不實訊息獲得如臺灣網路論壇「Dcard」的部分網友等網路社群引用轉傳[74]。中華民國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於同年在法國國民議會「外國干涉調查委員」聽證會談及,境外針對中華民國政府發動的網路攻擊,2022年比2021年約增加為二倍;此外在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臺灣時,臺灣遭受相較平時達23倍的境外網路攻擊,公共場所的電子看板也遭駭客入侵竄改、傳播仇恨訊息[33]。

相關條目[编辑] 政治主题 互联网主题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宣傳 網路評論員 五毛黨 有用的白痴 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 審查制度 網路主權 參考資料[编辑] ^ 1.0 1.1 1.2 裴洛西旋風訪台,隱形戰場挑戰才開始?【獨立特派員】,公視新聞網,2022-08-17 ^ 2.0 2.1 2.2 Reding, Dale F.; Wells, Bryan. Cognitive Warfare: NATO, COVID-19 and the Impact of Emerging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Gill, Ritu; Goolsby, Rebecca (编). COVID-19 Disinformation: A Multi-National, Whole of Society Perspective. Springer, Cham. 2022: 25–45 [2023-02-05]. ISBN 978-3-030-94825-2.  ^ 林艾德. 何謂認知作戰?. 方格子. 2021-05-25 [2023-02-02].  ^ 4.0 4.1 反制外國認知作戰!英國罕見曝光祕密網戰部隊,自由時報電子報,2023-04-0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Hung, Tzu-Chieh; Hung, Tzu-Wei. How China's Cognitive Warfare Works: A Frontline Perspective of Taiwan's Anti-Disinformation Wars. Journal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 2022-12, 7 (4) [2023-02-05]. doi:10.1093/jogss/ogac016.  ^ 6.0 6.1 6.2 6.3 6.4 Bernal, A.; Carter, C.; Singh, I.; Cao, K.; Madreperla, O. Cognitive warfare: An attack on truth and thought (PDF). NATO /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2020 [2023-02-05].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中共認知作戰升級──瓦解台灣人國家意志和認同,林政榮,上報,2022-09-21 ^ Behind NATO’s ‘cognitive warfare’: ‘Battle for your brain’ waged by Western militaries,Ben Norton,來源:MR Online,每月評論,2021-10-13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梁曉波:認知域作戰是語言對抗新的主戰場,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人民網,2022-05-17 ^ 10.0 10.1 10.2 10.3 10.4 沈伯洋. 中國認知領域作戰模型初探:以 2020 臺灣選舉為例 (PDF). 遠景基金會季刊. 2021-01, 22 (1): 1–65 [2023-02-05].  ^ 陳津萍; 徐名敬. 中共「心理戰」與「認知域作戰」發展之比較研究. 復興崗學報. 2021-06-01, (118): 119–148.  ^ 12.0 12.1 電子看板遭親中網軍入侵 唐鳳:屬混合戰一環,公視新聞網,2022-08-10 ^ 13.0 13.1 法智庫報告:中國影響力戰略日益俄羅斯化,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21-09-20 ^ 14.0 14.1 14.2 14.3 14.4 沈伯洋; 黃兆徽. 人流、金流、資訊流:從俄烏戰爭拆解中共認知作戰手法與因應之道.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2022-07-24 [2023-02-05] (中文(臺灣)).  ^ 15.0 15.1 台灣對非洲外交有突破 中國國安部出手炮製「假新聞」力阻,上報,2023-03-30 ^ 16.0 16.1 16.2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Countering cognitive warfare: awareness and resilience. NATO Review. NATO. [2023-02-05].  ^ Rajesh Tembarai Krishnamachari. War Against Information. Paper No. 967 Guest Column, Age Terrorism. South Asia Analysis Group. 2004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 18.0 18.1 俄羅斯侵烏戰爭中的認知戰,剛好可作為台灣人媒體識讀的警惕,麟左馬,來源:方格子,關鍵評論網,2022-03-06 ^ 19.0 19.1 19.2 借鏡烏俄戰爭反認知作戰 余宗基:破除「羊可與狼做朋友」迷思,自由時報電子報,2023-03-17 ^ 20.0 20.1 20.2 20.3 中共認知作戰改為「負面情緒動員」 學者:製造假新聞分化民眾,公視新聞網,2022-07-29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中共軍演272則假訊息「認知作戰」 國防部:多為「擾亂軍民士氣」,台視新聞,2022-08 ^ 22.0 22.1 22.2 22.3 22.4 中研院分析中國認知戰模式,示警年輕人易受干擾,來源:中央社,TechNews科技新報,2022-07-29 ^ 23.0 23.1 施威全專欄/美國領銜認知作戰 群眾募資烏克蘭射飛彈,施威全,菱傳媒,2022-09-29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學者:認知作戰不分平時戰時 已全面開打,中央社,2022-10-07 ^ 25.0 25.1 25.2 25.3 學者:中共認知作戰悄悄全面開打,中華新聞雲,2022-10-08 ^ 26.0 26.1 26.2 中國官方「抖內」網紅 台專家:對台認知開打,華視新聞網,2023-02-06 ^ 27.0 27.1 27.2 27.3 27.4 提醒注意中共認知作戰 陸委會廣播廣告觸及389.7萬人,自由時報電子報,2023-01-01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日防衛省智庫報告:中國認知戰對台威脅大 1年逾14億次網攻,中央社,2022-11-25 ^ 29.0 29.1 29.2 29.3 29.4 【中共認知作戰】買水軍攻擊台灣政治人物臉書、直播抖內KOL操縱風向,台灣英文新聞,2023-02-05 ^ 30.0 30.1 抗認知作戰 政院開第一槍公部門禁用抖音,台視新聞,2022-12-13 ^ 沈伯洋. 認知作戰有哪些方式?. 破譯假訊息新手村. 台灣民主實驗室. [2023-02-05].  ^ 32.0 32.1 32.2 阿共打來怎麼辦?台灣人不可不知的中國資訊戰手段,王立、沈伯洋,來源:獨立評論@天下,天下雜誌。2022-01-19 ^ 33.0 33.1 33.2 唐鳳受邀法國民議會聽證:台灣遭遇絕非與歐洲無關,中央社,2023-04-12 ^ 34.0 34.1 34.2 中共認知作戰表與裡 擾台防疫又推銷疫苗?,美國之音粵語網,2021-05-29 ^ 35.0 35.1 35.2 35.3 自由之家拜會人權會 聚焦防制假訊息,中央社,2023-03-30 ^ 共機夜闖中線 專家:軍演只是表層 認知作戰才是實質,中時新聞網,2023-01-09 ^ 37.0 37.1 美國務院特使:陸花費巨資 散播有利俄國假資訊,中央社,2023-03-01 ^ 38.0 38.1 魯賓 :中國花鉅資散佈有利俄國假訊息,來源:自由亞洲電台,中央廣播電臺,2023-03-02 ^ 39.0 39.1 陸網水軍進攻蔡總統臉書 國安單位破解「散播謠言四階層」模式,聯合新聞網,2023-02-04 ^ 40.0 40.1 警戒心!統戰廣播滲台 用3招看破中共詭計,中央廣播電臺,2023-03-16 ^ 41.0 41.1 41.2 不挑釁就能和平?《經濟學人》談中國認知戰影響:台灣對獨裁者仁慈,檢討受害者,風傳媒,2023-03-08 ^ 42.0 42.1 42.2 The battle with China is psychological as much as physical,經濟學人,2023-03-06 ^ 43.0 43.1 43.2 43.3 專訪烏克蘭記者》俄羅斯靠錯假資訊製造混亂 對抗協助散布者可用這方法,風傳媒,2023-04-05 ^ 俄羅斯認知作戰攻烏克蘭 散布假訊息洗腦國民,中央社,2022-03-05 ^ 編輯, TNL. 如何提防中國對台認知作戰?借鏡俄烏資訊戰,沈伯洋提立法以追查金流. 關鍵評論網. 2022-07-26 (中文(臺灣)).  ^ 李輝:中俄兩國媒體應增加互信擴大交流,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6-01-19 ^ 47.0 47.1 【戰略快評】洞悉中共認知作戰手法 慎防敘事陷阱,青年日報,2023-03-08 ^ 48.0 48.1 48.2 Meta移除逾百假帳號 冒充歐美組織發表親中言論,來源:中央社,華視新聞網,2023-05-04 ^ 49.0 49.1 俄網軍亂美大選 推特67萬人恐誤信,來源:中央社,中央廣播電臺,2018-01-20 ^ 冒充美前駐俄大使 俄羅斯搞笑藝人成資訊戰工具,中央社,2023-03-16 ^ 51.0 51.1 「台灣人民是否做好備戰,將決定台灣的最終命運」經濟學人:面對中國是戰是和,台灣仍未下定決心,風傳媒,2023-03-08 ^ 52.0 52.1 Taiwan is a vital island that is under serious threat,經濟學人,2023-03-06 ^ 王宏恩等人. 6-1 什麼是認知作戰?. 菜市場政治學: 民主方舟. 左岸文化. 2022. ISBN 9786269564651.  ^ 【社論】團結對抗威權 反制中共認知作戰,青年日報,2023-01-17 ^ 55.0 55.1 學者:中共諜報從國軍退役人員下手 精神勒索現役將官,中央社,2023-01-08 ^ 加眾議員馬凱:台灣的議題就是加拿大的議題,中央廣播電臺,2023-04-12 ^ 加拿大國防主席讚蔡英文高品質執政 「台灣議題就是加拿大議題」,ETtoday新聞雲,2023-04-12 ^ 中國滲透30年 加拿大「生存危機」,自由時報電子報,2023-04-05 ^ Paul Cheron,Jean-Baptiste Jeangène Vilmer. Chinese influence operations – a Machiavelli moment. IRSEM. 2021-10: P1–P654 [2023-04-15].  ^ 60.0 60.1 中國操縱全球影響力祭出哪些行動?,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21-10-08 ^ 美專家發表新書:臺海衝突並非不可避免,大紀元時報,2023-04-16 ^ 華府專家:台灣人民意志 決定台灣未來,自由時報電子報,2023-04-17 ^ 63.0 63.1 【認知作戰攻台2】對台認知戰2部曲 俄烏大戰培訓網紅開箱驗收,鏡週刊,2022-02-25 ^ 沈伯洋揭中共認知戰手段 捐錢操縱網紅影響輿論,中央社,2023-02-05 ^ 台灣遭外國假資訊攻擊程度 世界第一,公視新聞網,2019-09-27 ^ 瑞典研究:台灣境外假訊息全球最嚴重 連10年榜首,公視新聞網,2023-04-02 ^ 馮世寬:中國借披露退將赴陸 分化軍民信任讓台自亂,中央社,2023-03-02 ^ 調查局查獲6人收受陸資對台認知作戰,中央廣播電臺,2022-11-19 ^ 王立; 沈伯洋.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台灣: 大塊文化. 2021-12-28. ISBN 978-9860777819.  ^ 學者:中共以疫謀統 企圖拉下陳時中, 自由時報, 2021/06/15 ^ 甯其遠; 陳大智. 破解綠洗腦4/「認知作戰」專門對付自己人 楊寶楨批:執政黨「哏圖治國」被看破手腳. CTWANT. 2021-05-31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中文(臺灣)).  ^ 楊亞璇. 綠成立防認知作戰小組 遭批又雙標. 中國時報. 2023-03-17 [2023-03-19].  ^ Yu, M. T.-C.; Ho, K. COVID and Cognitive Warfare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2022, 0 (0). doi:10.1177/00219096221137665 –通过SAGE Publications.  ^ 中共圍台軍演 國安人士曝四階層散播假訊息,中央社,2023-04-13 外部連結[编辑] INNOVATION HUB 關於「認知作戰」的參考文件 法國國家軍事學校戰略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中國影響力行動--馬基雅維利時刻》 查论编媒體操縱情境 媒體偏見 群眾心理 欺瞞 簡化議題(英语:Dumbing down) 虚假平衡 片面真理 權術 大眾媒體 刻意模糊焦點(英语:Obfuscation) 歐威爾主義 說服 心理操縱術 沉默螺旋 行動主義 另類媒體 獨立媒體 杯葛 公民不服從 文化干擾 示威 平臺驅逐 通信游击战(英语:Guerrilla communication) 黑客主義(英语:Hacktivism) 網路行動主義 媒體行動主義 佔領(英语:Occupation (protest)) 請願 抗議 青年(英语:Youth activism) 廣告 招牌 商品虛偽標示 資訊型廣告 行動行銷 宣傳模特兒 无线电(英语:Radio advertisement) 性(英语:Sex in advertising) 廣告標語 證言法 電視廣告 對於廣告化的批評(英语:Criticism of advertising) 审查制度規則(英语:Media regulation) 書籍過濾 廣播法 焚書坑儒 遮掩(英语:Cover-up) 公司自我審查(英语:Corporate censorship) 委婉 影片審查(英语:Film censorship) 歷史修正主義 記錄抹煞 網路審查 政治审查 宗教審查(英语:Religious censorship) 自我審查 侍從媒體 秘密屏蔽 惡作劇 另類事實 愚人節 假知識(英语:Fakelore) 假新聞網站(英语:Fake news website) 虛構情節(英语:Fictitious entry) 偽造文書 哄騙(英语:Gaslighting) 惡作劇列表(英语:List of hoaxes) 文字惡作劇(英语:Literary forgery) 種族惡作劇(英语:Racial hoax) 都市傳說 病毒惡作劇(英语:Virus hoax) 散布假消息(英语:Forgery) 行銷 品牌 忠诚(英语:Loyalty marketing) 產品(英语:Product marketing) 置入性行銷 公眾行銷 研究 口耳相傳(英语:Word-of-mouth marketing) 新聞媒體 議題設定 新聞頻道 媒體馬戲團 重複循環(英语:24-hour news cycle) 虚假平衡 資訊娛樂 垃圾新闻 管理新聞(英语:Managing the news) 麻醉式机能障碍(英语:Narcotizing dysfunction) 新語 虛擬事件(英语:Media event) 媒體爭寵(英语:media scrum) 煽動主義(英语:Sensationalism) 小小報(英语:Tabloid journalism) 選舉活動 政治廣告 業配文(英语:Astroturfing) 攻擊性廣告(英语:Attack ad) 拉票 人格暗殺 魅力攻勢 狗哨政治 選舉承諾(英语:Election promise) 街頭小廣告(貼紙、小招牌)(英语:Lawn sign) 宣言 至少讓選民記得候選人的名字(英语:Name recognition) 負面選舉(英语:Negative campaigning) 假民調(英语:Push poll) 抹黑策略 挑撥離間(英语:Wedge issue) 負面宣傳 從眾效應 人群操縱(英语:Crowd manipulation) 假情報 造谣 恐嚇牌(英语:Fearmongering) 框架化 重複灌輸以說服(英语:Indoctrination) 扣帽子 失去職業倫理的媒體(英语:Lying press) 國家迷思(英语:National myth) 帶風向 聚旗效应 阴间滤镜 心理戰 空投傳單(英语:Airborne leaflet propaganda) 假旗行動 第五縱隊 網路資訊戰 (IT) 玩弄司法來損敵利己(英语:Lawfare) 軍隊政治工作學 公共外交 反政府言行(英语:Sedition) 顛覆 公共關係 個人崇拜 兩面手法 假意道歉(英语:Non-apology apology) 評價管理(英语:Reputation management) 標語 簡短口號(英语:Sound bite) 政治化妝師 負面宣傳的轉移(英语:Transfer (propaganda)) 輕描淡寫(英语:Understatement) 含糊用語 銷售 意外訪問 登門銷售(英语:Door-to-door) 電話行銷 定價策略 商品展示(英语:Product demonstration) 促銷代言(英语:Promotional merchandise) 定價(英语:Pricing) 世界各地 中國大陸 宣传煽动 黨媒姓黨 政治家办报 舆论引导 网评员 网络舆情分析师 台灣 相關條目 跨媒體行銷 媒體的影響力(英语:Influence of mass media) 媒體的特定立場 美國媒體的特定立場(英语:Media bias in the United States) 媒體壟斷(英语:Concentration_of_media_ownership) 媒體業的職業道德(英语:Media ethics) 媒體大戶(英语:Media_proprietor) 媒介环境学 媒體民主(英语:Media democracy) 臺灣媒體亂象 香港傳媒爭議 查论编宣传技巧 訴諸人身 诉诸恐惧 暴行宣传 從眾效應 戈培尔效应 血祭诽谤 流行语 审查制度 單方論證 暗语 造谣 狗哨政治 双关语 假新闻 摇旗呐喊 框架 亂槍打鳥論證 光輝普照 历史否定主义 历史修正主义 Ideograph 灌输 法律战 扣帽子 Newspeak 愚民政策 Plain folks 行動宣傳 公共关系 聚旗效应 口号 政治化妝師 黄鼠狼词 “那又怎么说”主义 「那就滾吧」謬誤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