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记追梦路上的郑怀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1军61师183团 特稿:记追梦路上的郑怀盛

特稿:记追梦路上的郑怀盛

2024-07-11 1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记追梦路上的郑怀盛

《钢铁团记忆》连载之风釆篇

作者:杜印霞  主编:郑怀盛

出品:管仲建  编辑:韩水霖

郑怀盛,1942 年 5 月 23 日生于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段家庄,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2 年 7 月参军到 21 军 61 师 183 团通信连,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团宣传股干事,61 师政治部干事、秘书,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群工处干事,总政治部办公厅秘书,《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群工卷副主编,《中国民兵》杂志主编,《中国国防报》副社长,解放军报社政治部副主任。正师职务,技术五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梦妖娆》、纪实文学《敌后战场》《98抗洪大出兵》《砥柱中流——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汶川抗震救灾纪实》。主编史书《当代中国军队群众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群众工作大事记》《淮海决战建奇功》《激战登步岛》《钢铁团》《钢铁团记忆》以及《法纪箴言》等 1000 多万字。

▲文中主人公郑怀盛(左)与原61师政委张海阳(右)合影

当我走进几十年没有再见过面的、当时被称为“亲人解放军”的学校军训团干部郑怀盛的家庭之后,渐渐知道了他在连队,在团、师、总部机关兢兢业业、坎坎坷坷、点点滴滴的辉煌与窘迫,为他的“与人为善”所折服,决心用我一颗善良的心安抚他与侍候他,让他焕发第二次青春。陪他怀着感恩之心再次投入《钢铁团记忆》写作的时候,听到许多细节,知道他原来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用时髦的话说,他是“40后的追梦族”。追梦路上体现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说是在钢铁团塑造的。为了钢铁团战友们了解真实的他,我整理了这篇《记追梦路上的郑怀盛》。

▲文中主人公郑怀盛近照

一、中学时期想当劳动模范和作家

对郑怀盛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农民的勤劳朴实,一个是读书。

上小学三年级,郑怀盛全乡会考第一名。四年级,第三名。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在西街完小开始借阅同学传看的小说。在家里读二哥看的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悄悄读大哥带回家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牛大水 21 岁了,还没有娶媳妇”“任弼时同志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花钱多,三怕麻烦人”“一生坚持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这些话,郑怀盛一辈子都记得。

1956 年,郑怀盛就读于新绛二中。第一个学期张榜公布成绩,郑怀盛是第三名。

在三个学期的课余时间,他阅读了一两百本课外书,开始是小说等文学作品,后来是历史书、政治读物。同龄人刘绍棠被称为“神童”作家,对郑怀盛震动很大,他想,我也能当作家。

1958 年初,改制后的新绛农校,邀请植棉大王曲耀礼、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到学校作报告,郑怀盛想,我将来也能成为劳动模范。

1958 年秋,在大炼钢铁高潮中,新绛农校党委书记阮宝庆率领全校 400 多名学生到吕梁山“为钢铁元帅升帐”修公路,八月十五中秋节出发,次年 3 月返回。学生小的 14 岁,大的 17 岁。班长郑怀盛负责组织劳动。其间发生爆破事故,郑怀盛等 8 个大个子学生抬着受伤的孙九法老师疾行 100 里送进县医院,又返回山上。沿途看到白花花遍地棉花无人采摘,尺把长玉米棒子挂在地里没人收获,感到很可惜。半年时间过去了,山里没听说炼出钢,学校公路也没有修通,学生们疲惫不堪地返回了学校。

“大跃进”中,汾南出现亩产 1 万斤的“红薯王”,村里人都说这是弄虚作假搞的。

郑怀盛从校读书馆看到国家农业领导人谭震林讲话中也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感到不可思议。

从山上下来后,郑怀盛罹患肋间神经痛,上课打瞌睡,下课还得组织劳动。每月六元钱伙食费交不起,家里吃饭上顿不接下顿。一次回家,母亲让他尝吃豆腐渣菜饼子,他一口气吃了七块,才发现全家人的饭让自己吃了一半,大惭。返校后一天没有吃饭。

自己找教导处办理了因病休学手续。这时是 1960 年秋天。

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回到家,面对的是揭不开锅的困境,家里把 1956 年加入合作社前家存的喂毛驴的豆饼都掺着野菜吃了。冬天他跑二三十里地到汾南红薯地里,用铁锹翻地拾红薯,运气好时一天能拾二三十斤,够全家补贴一天。春天在路边、地头开小片荒地,种蔬菜和高粱,等不得南瓜长大就摘着吃。生产队分配的粮食不够吃,农民主要靠自留地养家糊口,可是上头号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把自留地收了。眼看断了活路的乡亲们,要怀盛向中央反映农民对自留地的要求。郑怀盛看到政策允许 5%土地作自留地,就模仿梁启超“公车上书”,直接写信给毛泽东、刘少奇。信发出时,邮局工作人员一脸惊奇。

他想的,是当一个李顺达一样的劳模,做一个像赵树理一样的作家。

他开始执行自学计划。利用下雨天、晚上,阅读了《资治通鉴》《中国通史》《毛泽东青年时代》《毛泽东选集》第 4 卷,《吕梁英雄传》《三里湾》等。两个星期写一篇小说。发稿均无回音,唯有山西《火花》编辑部来信称郑怀盛的《拜药记》语言生动、人物鲜活、有故事,欠缺的是生活,希望深入实际。这时在报纸上看到作家赵树理代理县委书记的报道,想到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应当到农村去”,郑怀盛决心就地投入农村社会工作中。

他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自制黑板,开展宣传工作。1961 年秋,公社和村党支部让郑怀盛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第一生产队保管员。他把在农校学到的知识,用到农作物种植上,给村里带来一点新意。

1962 年五四青年节,共青团新绛县委表彰郑怀盛为模范共青团员,通信《老实疙瘩郑怀盛》刊登在《新绛小报》头版。他向党组织送上了入党申请书,6 月份被批准成为预备党员。

正当郑怀盛安心在农村工作,圆自己劳模梦、作家梦的时候,夏季征兵工作开始了。

这年台湾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喊甚嚣尘上,村里谣言四起,适龄青年人心惶惶。

在明天去县人武部集中时,段家庄两个应征青年有一个“失踪”了。当时,怀盛的两个哥哥都在服现役,村里把怀盛当作接班人,开始就没有让他去当兵的打算。这时完不成征兵任务,村干部都很着急,郑怀盛毅然撂下家里活计村里工作,走上了从军报国路。

去县人武部集中时,他在县城转了一下,向新绛县告别。在东街小学校门口,他看到两侧一副刻在石条上的楹联:

徒遐自迩登高自卑

行成于思业精于勤

他把这副楹联抄在折叠扇上。在武装部院子里听部长讲话时,下达“就地坐下”的口令,他怕新军装弄脏,就把扇子展开坐在屁股下,部长讲完话一声“起立”,大家站起后就排队走了。那把扇子丢了。但这辈子郑怀盛都记着那副楹联,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作者杜印霞(右)和丈夫郑怀盛(左)与原宁夏石嘴山军分区司令员张贾哲(中)合影

二、五好学员标兵,经钢铁团淬火提干

1963 年 12 月,183 团通信连通信排徒步通信班列兵郑怀盛,参加了 21 军第 2 期教导队队长沈宝兴、政委余钺召开的座谈会。主持人干部股杜干事说教导队首长来看望大家,让到场的 15 个战士,汇报一下自己的活思想(当前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各营连来的同志,有上等兵、下士,还有两个中士,4 个班长、5 个代理班长,5 个副班长,只有郑怀盛是一个战士,列兵。大家似乎意识到参加这个座谈会意味着什么。有人甚至说出“能参加这个选拔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座谈会很光荣”的话。汇报中都是以兴奋的心情叙述自己如何带领全班大练兵,自己如何成为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两次评为五好战士等等,讲得神采飞扬。唯有郑怀盛心情沉重地讲出自己受到的挫折。他说:我入伍后,一心想当五好战士,各方面表现都很积极,每周都评为五好,每月都评为五好。可是年底我们连队却说 1962 年兵入伍才半年,不能评为五好战士(有的连队评了)。1963 年度我更加努力,仍然是每月评上五好,半年也评上了,可是年终总结前五天,因为完成任务不好,把全年的五好又吹了。出事那天是个星期天,我上午给骑兵班割马草,150 斤挑回来午饭没顾上吃,下午给连队出黑板报、帮厨,晚饭后有任务乘火车去师部送文件,我把任务抢到手晚上 9 点半上了火车。听到车站广播让4726 部队通信员下车到 2 营营部,便下车退票去了营部。11 点去了营部,带上 2 营的信件后,买好票等 1 点钟车时,不料一下子睡着误站了。怎么办?等天亮乘 8 点半火车去,没有听说有急件,自己不说也不会有人知道。但是军人不能欺骗领导,明明知道报告会受批评,还是天亮前赶回去向收发室报告后,又急忙赶火车去了。就这样,我现在还不是五好战士,但是我不感到冤枉,不管用战备的观点看,还是用党员的标准看,领导批评我,都是对的。

没有想到,教导队领导却认为这个战士诚实,是个人才。郑怀盛从列兵被提升为中士军衔,成为 21 军第 2 期教导队 1 排 2 班班长、党小组组长。

徒步通信员出身,没有步兵基础,郑怀盛迎难而上。队列、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班进攻、排进攻战术,识图用图训练,这些基本功,还有单双杠,都达到优秀成绩。投弹 56 米,射击获班用机枪特等射手。在团结全班方面,在全队介绍过学习《论共产党员修养》的体会。组织太原四中学生军训,所讲《改造思想,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在师生中反响热烈,获“农民的面孔,雷锋的思想”之评价。

每月组织或自撰稿件,为队里出 2 ~ 3 期板报,展示学员风采,鼓舞练兵热情。毕业时,120 名学员,36 名评为五好学员,郑怀盛是五好学员标兵,荣立三等功。

如果这时回 183 团,他可能到步兵连当排长或到司令部当参谋,进入军事干部系列。

1965 年初,军政治部举办 21 军政治工作干部训练班,每团 2 名,共 36 人(郑怀盛名列其中),王刚任队长,周至树任教导员。学习《政治工作条例》,政治工作基础知识,组织工作、宣传工作业务等。自学为主,请首长和机关同志授课。其间郑怀盛参加了解放军报社为期一个月的第 23 届通信员培训班,学习新闻业务基础知识,听取了唐平铸、和谷岩、杨子才等知名人士的授课。由于这个经历,后来郑怀盛成为政治工作干部、最后落到军队新闻单位。

1965 年 6 月中旬,郑怀盛根据团政治处的安排,到 1 营营部报到。在训练场,他见了 1 营营长屈连才。屈营长握着郑怀盛的手说:“喔,知道了,让你到 2连 1 排当排长。2 连可是个红军连呐,1938 年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第一枪,淮海战役的一等战功连,一直是钢铁团的尖刀连,现在部队马上要去秦皇岛渤海湾游泳训练,你可要把 1 排带上去啊!”面对大海,郑怀盛以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和“到大江大海里去游泳,经受大风大浪考验”的指示,激励自己和全排。开训第七天,个人从旱鸭子,试游达到 2900 米,创全连纪录。不到 20 天,全排人人通过了徒手 5000 米、武装泅渡 3000米大关。7 月 19 日,冒着蒙蒙细雨,集结在 500 米海岸边上的 183 团 2000 多名官兵,身背木枪,头戴军帽,挽起衣袖,纷纷跳入大海。1 营居中,2 营、3营一左一右。1营的队伍,2 连居中,1 排前出,1 排长郑怀盛为全连、全营、全团第一人,游在最前面,向 3000 米外的对岸冲去。这次有战役背景的武装泅渡战术演习,受到北京军区司令杨勇的检阅,正在秦皇岛的朱德元帅,观看了这次演习,给予很高评价。

返晋途中,部队在平型关古战场进行演习,郑怀盛在行军中被调到团宣传股整理演习材料。9 月,中印边界西段形势吃紧,团再次进入紧急战备,需要配齐配强干部,郑怀盛被任命为 183 团政治处宣传股新闻干事。

▲左起郑怀盛、管仲建、朱胜利、朱存成回老部队参观时留影

三、钢铁团政治处培养他成才

那时,钢铁团连以上干部都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同志。红 2 连指导员李剑秋担任宣传股长,他是血战流水岩的幸存者,对工作的要求,是以打胜仗的标准要求一切。

在他的领导下,宣传股一是学习空气浓,晚上 12 时前没有睡觉的,都在看书学习。二是调查研究风气盛,宣传教育要求有的放失,开教育准备会前要先调查,教育方案要针对活思想,教育中要亲自抓试点。三是连续作战突击力强,一个教育方案、一篇新闻报导稿,初步研究后,承办人受命之后不过夜,几百几千字初稿,连夜加班完成,第二天一上班就放在了股长办公桌上。郑怀盛先当新闻干事,后任教育干事,工作中有使不完的劲。领导指示有什么报道线索,就立马背上背包去采访。不久改行做教育干事,他围绕中心调查研究,在团部组织开教育准备会,部署展开教育,然后去连队抓试点,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坚持干一件工作,总结一份材料,给报社写一篇稿。不断有材料被上级转发,报纸上 183 团的消息也多了。机关的人都认为这个年轻人不错,他却不甘平庸,仍在追求卓越,密切关注着政治领域的新事件、新提法、新要求,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走在前列。

1969 年底,郑怀盛被调到师政治部宣传科,仍然是只知道工作,不会客套,不久即被杜副科长认为“不会抽烟、不会打扑克、不与人聊天,听说还不会谈恋爱,30 岁了还未结婚”,被推到秘书科,分管群众工作。他继续坚持在钢铁团时形成的习惯:

干一件工作

总结一份材料

给报社写一篇稿

秘书这个职务相对清闲,师首长和政治部首长下部队,往往被点名跟随,不久,同志们发现,郑秘书随哪位首长去,哪位首长回来就有材料被转发或登报纸。副师长孙魁元带郑秘书到华阴农场,总结出了“像指挥打仗一样抢收小麦”的经验。随江修惠主任到 183 团 3 连蹲点,郑秘书写的“拥政爱民模范连”《三上杨楼》密切军民关系的材料不但发简报,还登上了《解放军报》头版。王德声副主任更高兴,带郑怀盛到 182 团蹲点 20 多天,《人民军队报》登出该团学毛著重在学立场学观点的文章,还带回一份连队文化工作、一份基层保卫工作的材料,都印发了简报。师召开基层工作经验交流会,师政委白金生的总结报告,指名要郑怀盛写。军要求上报 61 师党委读马列的材料,首长要郑怀盛先写出一稿讨论。当初在团宣传股时,政治处业务工作除了干部任命、刑事破案未写过,其他诸如宣传教育、新闻报道、党委学习、基层管理工作、连队一个班子两支队伍建设的材料都写过,甚至野营拉练、西册田水库游泳训练的报告也要郑怀盛写。现在在师部,郑怀盛继续坚持“三个一”,他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认可,“183 团出机关干部”“183 团干部笔杆子硬”的说法流传开来。

1973 年10月18日,兜里揣着到133 医院住院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郑怀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一纸调令,10 月 22 日至旃檀寺 1 号大院第二幢大楼 4层总政群工部办公室上班了。后来听说,群工部要求调一位军师机关文字水平好的现职干部,总政直工部从 21 军选了两年,退回两个人的档案,调阅郑怀盛档案近一年了,到 21 军调查后才确定调来。

四、坚持钢铁团机关干部“三个一”,在总政创造性工作

总政治部是全军政治工作最高领导机关。郑怀盛感到,过去在钢铁团、红军师,自己是身处局部想全局;现在是身在“高处”,事事必须想到全局。他从本职工作进入,刻苦学习,研究历史,密切关注新情况新问题,想着自己承办的事在全局中的作用,努力办好。

调到北京上班后,连续十几天黑便,去 301 医院一查,被扣下立即安排住院。经检查为十二指肠溃疡,提出手术切除胃。他不同意,刚调来就不能上班,不行。医生说,这次不手术,你这胃早晚得切除。他说,到时候再说。回去上班后,副处长在会上当着郑怀盛的面说:以后调干部,不能调像小郑这样的病号。

郑怀盛顶着压力,坚持上班,同时注意着爱护自己,调养着自己的身体。

千难万难,只要干起来就不难。

“我是钢铁团的兵,是钢铁红军师的机关干部,怎么就不适合在总政工作?”进京后,他急迫地想投入工作,努力做出成绩,显示自己的能力。

给的都是什么工作呀。送戏票,小郑去;那个电话没人接,小郑接一下;追悼会,小郑去;有人上访啦,小郑去;派一个人参观,小郑去;抽一个人去农场,小郑去;晚上我有事,小郑你替我值班吧;联系会场,小郑去吧;这个文件送工厂,小郑去吧;这个统计表,小郑计算一下……都是革命工作,郑怀盛是领导叫干啥就干啥,老同志叫干啥就干啥。但他总觉得有劲无处用。

在钢铁团养成的习惯,让他不愿意过上班茫茫然(不知道干什么工作)、下班慌慌然(串门子看领导)的日子,开始尝试着主动找工作。

一天晚上值班,听到处长带四五个老干事加班研究材料,呛呛两三个小时后说,算了,明天再写吧。郑怀盛对处长说,你们讨论的那件,我一个人两个小时就能写出来。

处长愕然。

又一天晚上 11 点,部长吕村夫从国务院参加会议回来,把两位处长召来,研究发一份要求部队参加“抗旱保麦”的电报。临时让值班的小郑记录并草拟。领导们议论出几点要求后,小郑说我记明白了,明天一早上班后请部长签发,我去办理手续,只是我感到,这个“抗旱保麦”提法不全面,现在 4 月份,棉苗也出来了,还有其他农作物处在生长期,所以建议把标题中这四个字改为“抗旱保苗”。几位领导都同意。

之后,部、处一些文件起草开始叫郑怀盛参加。

1979 年机关评定职称,郑怀盛被定为正营职。此时他参军 18 年,同年兵有的已提升为师长。

郑怀盛开始尝试,把在钢铁团、红军师的“三个一”,调整为调查研究业务工作领域的过去、现在、未来,“抓好一项工作,形成一个简报(文件),发表一篇文章(或出版一部书)”。发扬钢铁精神,稳扎稳打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首先遇到的“一项工作”是为吕村夫部长起草在政治学院的讲课稿,获得了成功。

1980 年夏,总政领导确定机关六个部长每人到政治学院给学员讲一课。郑怀盛接受为部长准备讲稿的任务后,到总政宣传部读书室,进入了尘封 30 年无人问津的报刊资料库,发现了《解放日报》《晋绥日报》《太行报》《渤海报》《拂晓报》等许多的珍贵史料,收集了群工部的现实材料,进行认真梳理,经 20 天努力,形成了一个 2 万字的讲稿,经领导批准定稿。1980 年 9 月,吕部长给政治学院全体学员讲授军队群众工作。

他讲的课,论点简明扼要,论据形象生动,逻辑丝丝入扣,语言循循善诱。一些历史上和现实中大家所说但不知其意义的事,经他点明要义,使大家认识得到提高。诸如项羽退兵寻找乌江渡口,因说话不礼貌,渔民有意指错方向,导致陷入泥潭,兵败自刎;曹操在马踏麦苗后割发代首,军纪严明,打了胜仗;刘备兵败新野,以人为本,不弃追随他逃难的十几万百姓,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1943 年延安双拥运动的兴起,双拥和生产等十大政策保障了敌后抗日战场的胜利。解放军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支援,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军民鱼水情,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不搞好群众工作,脱离了人民群众,军队就会成为一条干鱼。最后他说,我讲课的结论就是:是人民军队,就要做群众工作;打人民战争,就要做群众工作。

“一个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纪念延安双拥运动 40 周年的通知。为吕部长写讲稿过程中,郑怀盛接触到丰富的延安双拥运动的资料。针对这些年来,双拥运动很少有人提及,现在年关春节,军地领导部门坐不到一起,基层军地各搞各的活动,军政之间军民之间存在着隔阂的情况,他感到很有必要恢复和发扬延安双拥运动的优良传统。

郑怀盛写了一个建议给处领导,提出纪念延安双拥运动 40 周年的意义,在延安和北京开展纪念活动的安排和对地方、部队的要求等。希望逐级报批,以民政部、总政治部文件联合下发各省市各部队。群工处以上级没有指示,不同意上报。郑怀盛觉得 1983 年适逢延安双拥运动 40 周年,这个机会不能错过,于是他以个人名义把这个建议送到新华社,新华社记者郭殿臣很快来电话,说很快就发《国内动态清样》,送中央首长阅示,如有中央首长,比如王震、习仲勋等延安的老首长有批示,事情就好办了。郭殿臣记者认为署个人名字不宜,征求郑怀盛意见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行不。郑怀盛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处领导,处领导批评说,总政主任还不知道,怎么能乱发,快把此件追回来。建议件追回后,把“建议”改为“意见”,把落款郑怀盛改为总政群工部,上报总政治部。总政办公厅又把一次关,征求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解放军报社等单位的意见,回馈信息都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应当办。于是总政征求民政部意见,以国家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署,上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民政部、总政治部领导参加中央书记处会议。杨琛副部长、颜金山副主任进入会场,只听习仲勋同志说,下边这件是民政部和总政治部关于纪念延安双拥运动 40 周年的意见,我看40 周年搞搞纪念活动很有必要,大家看怎样。会场一片好好好的声音。习仲勋说,好吧,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你们二位就请回吧。就这样,一个中央文件产生了。

北京人民大会堂、延安组织召开了纪念延安双拥 40 周年大会,地方和部队开展了多项活动,收到很好效果。1983 年 40 周年开了先河,1993 年的 50 周年、2003年的 60 周年、2013 年的 70 周年都组织活动,形成了逢十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的惯例。

“一本书”是,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依据为吕部长准备讲稿时收集到的大量资料,郑怀盛主编了一本《军民鱼水情》,由战士出版社出版。《解放军报》文艺版以《军政民团结的历史画卷》为题刊出评论,对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

钢铁团机关干部“三个一”在总政获得了成功。

承接《当代中国军队群众工作》一书编写工作,是郑怀盛的又一次自主选择。

1982 年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了一份关于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出版《当代中国》丛书的文件,部署地方各省市区、国务院各部各出一本,军队出 10 本,其中列有《军队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任务下达给总政群工部,是编一本书,还是作为一个章节编入“总卷”或“政工卷”,待定。郑怀盛主动向宋英奇部长请缨做这件事。宋部长同意。这实际是正常工作外一件额外事。郑怀盛要把它作为事业干。他认为仅仅“援建”一项,不能概括军队群众工作全部内容。

工作队是军队三大任务之一。军民一致是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一。“军民一致,这个原则不能丢。”群众工作部门就是坚持军民一致原则的。群众工作部是总政治部机关的一个部,但不能说有了“政工卷”就不可以有“群工卷”。应当通过这次编书,把军队群众工作的成就展现出来,把群众工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于是,郑怀盛写出了包括概述、援建、救灾、共建、遵纪、大事记、图片等内容向全军各大单位征集资料的通知,经领导批准后下发。

征集资料的时限是一年。通知下发后,距 10 月份自学高考只有三个多月时间了,开考的八门课:国民经济管理、文学概论、逻辑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写作等,他全部报了名。没有人相信他能都考及格,有人等着看他笑话。郑怀盛有自己的主意:在钢铁团拉练路上,别人打着电筒我在膝盖上写宿营报告,千字之文一口气写出,现在这算啥。他 100 天没有回家,晚上 11 点半在办公室报纸堆里睡一觉,早上 5 点半起来再干。他的安排是,先把八门教材依次看一遍,再把八门问答题依次看一遍,再把八门重点题依次看一遍,之后,再把八门教材、问答题、重点题从头再来过一遍、再来一遍,临考前一天,下午把第二天上午考的课从教材到问题重点过一遍。上了考场,先凭感觉把有记忆的依教材答一遍,回头检查时按经验判断作些修补增加,不听铃响不出门,交卷后,立即翻看下一门考课的教材、问答题……就采取这样“水过地皮湿”“重复记忆”的办法,竟然八门课均一次通过,最低 66 分、最高 83 分。一个月连考八门均获通过,在总政、在驻京部队是第一人,在北京市 17 万号考生中,只有两个人(另一位是公安部的,37 岁,郑怀盛时年 42 岁)。《工人日报》第一版登了他的事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他的采访录音。3 月—10 月—3 月三次考试机会,他 1 门—8门—1 门,一年时间,10 门课均一次通过,成为北京市首批党政干部自学高考毕业生,人民大学发了文凭。

▲作者与主人公郑怀盛回老部队参观时留影

这时余秋里调任总政治部主任。全军开始整党。郑怀盛被调到总政办公厅秘书处,担任党委秘书,总政党委开会时作记录,经历了余主任处理解放军报社前领导人看淫秽录像全过程。

整党结束后,一批年轻干部得到提升。群工部党委提名副团职干事郑怀盛担任民兵处处长(正师职)。但一位副部长找郑怀盛征求意见,说民兵处干事 ×× 年龄大没文凭,这次先提他,你下一步再安排如何。郑怀盛能说啥呢,过去在师团都是党叫干啥就干啥,提拔不提拔不是个人的事,是组织领导的事。郑怀盛的任职就这样轮空了。

这时总参谋部给了群工部一个正师职“编外定编”的编制《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群工卷编辑部,设主编、副主编。群工部又安排了一个“能说不会写”的老干事当正师职主编。已集中起 20 多人“写”书,20 多天了,天天叫大家看资料、看录像,不知道该怎么写。群工部那个领导急了,找秘书长栗光祥,把小郑从秘书处要回来,担任副主编,主持编务。

第二天到了朝阳区北苑写作点。好在各大单位按要求报来的资料齐全,当务之急是形成书稿框架,分工展开写作。郑怀盛根据军队传统和从事群众工作 10 年的经验积累,把军队群众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编制目录。上级给的书名是“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军队群众·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26 个字,他定书名为“当代中国军队群众工作”,按编、章、节结构,分为概述,第一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力量,第二编抢险救灾的突击队,第三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兵,第四编遵纪爱民的模范,基本经验,图片七块 22 个章节。“目录”获领导批准后,把 22 个章节写作任务分工到个人,限定一个月完成。有经验的老同志问:“这次写作由谁定稿?”郑怀盛脱口而出:“我定稿。”接着又说,我们一起研究后,形成书的初稿,报群工部领导,同时报中国社会科学院丛书编委会、总政宣传部军队丛书编委会。有位军区群工部副部长说,“来时光说到总政群工部开会,到了才知道干这事,我过去没有写过材料,不会写书,怎么办。”郑怀盛说:“不要紧,你把材料熟悉一下,你这章我俩一起写。”大家展开写作后,郑怀盛从头开始,一章一章地捋,没明没夜地写,有交来稿的,就立即处置,能定一章算一章。等最后一人交稿时,郑怀盛已经把全部书稿统编合拢了。初稿送上去后,丛书办公室、总政宣传部、总政群工部领导合议时,社科院丛书办公室主任杨福云首先表态:"`当代中国军队群众工作’这个书名定得好,军队的 10 本书名都据此重新定,叫‘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代中国军队政治工作’‘当代中国军队后勤工作’‘当代中国海军’‘当代中国空军’‘当代中国民兵’……群工卷主题鲜明,编章结构设置合理,文字流畅,有些叙述非常感人,读了令人为之动容,此书再作些文字处理,可以作为军队 10 本书第一本出版。”总政宣传部副部长杜越凯说:“那得叫专家看看,调一些文字功底好的老编辑修订。”杨福云说:“我看不用再找专家,就叫群工部这几个年轻人再把文字推敲一下就可以了。”群工部领导尊重宣传部领导,确定把书稿送解放军报社吕梁、姚远方、叶寒青审阅。他们对书稿总体肯定,作了个别文字改动。在汇总军队各大单位群工部门意见作了修改后,这本书就正式出版了。

国家立项的《当代中国》丛书,军队 10 本,总部和驻京各大单位每单位 1 本(总参谋部为总卷、民兵卷,总政治部为政工卷、群工卷)。群众工作单独立卷,彰显了群众工作的地位,这本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军队群众工作学科的形成。

主要项目完成的同时,郑怀盛主编出版了《中国人民群众工作大事记》《爱民模范集》。

在总政实行“三个一”,还有一个效果很好。郑怀盛分工全军群众工作统计表的填写工作,从各大单位收集、综合数据,是一件琐碎的具体工作。原先老干事负责的事,推给小郑管了。郑怀盛认真收集、及时综合出简报上报下发。有一次他觉得军民共建文明校这件事可以单独发个新闻,写稿后署名郑怀盛的消息《全军军民共建文明校400 所》在《解放军报》发表了,结果被副处长批评加质问:“怎么你把这材料也捅出去了?”为此,他不想再写新闻稿了。1981 年 7 月,看到新华社连续发出几篇军队“援建”的消息,他觉得不全面,就写了一篇《三中全会以来解放军为人民办了十三件好事》,发出后新华社全文发了通稿,各大报纸在一版通栏标题发表了,但郑怀盛没有署名,没有受批评。后来,新华社有熟人告诉郑怀盛,这篇文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接见索马里总统时展示给外宾,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发扬,十三件好事可以证明。

由于总书记的表扬,发表这篇文章的记者提前晋升为“高级编辑(正高)”。15年后,时任后备部主任郑怀盛在解放军报社才套改为主任编辑“副高”。

完成《当代》写作任务后,适逢国防大学成立。郑怀盛轻松愉快地到国防大学基本系学习两年。在学习成绩硕果累累回到总政后,总政治部主任易人,原承诺待机安排提升郑怀盛的群工部部领导自己被平调“安排”出京了,两年前替换郑位子的处长提升为将军了,郑虽然再次列入了群工部提升正师职处长名单,却又遇到了新的情况。

▲作者(左二)与文中主人公郑怀盛(左三)参观老部队

六、他,追梦还在路上

郑怀盛的梦,在文学。

1975 年,他随蔡啸副部长组建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他建议写出的《关于组织台湾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给台湾体育协会杨森主席的信函,由邓小平副总理签字后发出。郑怀盛随棒球队到大连集训,与棒球队台湾同胞建立了亲密关系,与张克辉(后任台盟主席)、李敏宽(后任台盟副主席)成为好朋友。会后,郑怀盛根据这一段生活感受,写出了《盼圆棒的故事》短篇小说,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75 年第 12 期。这是他的文学作品处女作。

他感慨 60 ~ 70 年代的军人付出多、社会舆论误解多的情况,以钢铁团青年官兵生活为源泉,构思创作了长篇小说《梦妖娆》。这部小说,把感情线、工作线巧妙交织在一起,以纯情男女主人公的曲折坎坷恋爱为主线,展示军营里青年军官激情燃烧、忧国忧民、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风采,社会上士农工商、城乡居民芸芸众生,纯朴的品格,描绘出六七十年代一幅社会生活自然风景画,给政治家、军事家、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那一段运动年月的生活,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主人公关正元有典型性,他善良、正直、较真,完全彻底的贯彻新思想,不折不扣执行指示,工作上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在恋爱中屡遭挫折和不幸,靠语录指导婚姻生活,总算使自己婚姻生活有了常人一样的归宿。小说有艺术性,把关正元与 10 多个姑娘恋爱这条感情线,贯穿于社会运动、军营生活、部队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之中,简明扼要勾勒出广阔、浑厚的社会生活。听说出版遇到困难,有的出版社要求删节一些文字时,“荷花淀派”作家和谷岩审读作品后,认为这部书贵在真实,不要随风作什么修改,一个字也不要动,这会是一部有影响的作品。著名军旅作家沉石看到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梦妖娆》后,在《解放军报》发表《深绿色的回忆》评论文章,称《梦妖娆》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文革”阶段长篇小说的空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平看到《梦妖娆》后,说这本书的风格“像山药蛋派风格”,郑怀盛说我就是喜欢看赵树理的作品、学习赵树理的写作风格。

由张平推荐,郑怀盛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终生会员,圆了他的作家梦。

退休后,郑怀盛曾想,可以静心专注于文学,做自己的作家梦了。《梦妖娆》写了六七十年代的军营生活,写的是基层,算是年轻军人追求美好生活梦想的“野营生涯”。

其后这批人有的进城了,有的进京当了中高级干部了,有的转业到地方了,他们还有没有梦呢,他们梦什么呢,郑怀盛想着应该写一部反映世纪之交军队高级机关人员“围城生活”的长篇小说,续写他们的美丽梦想和为之奋斗的艰难困苦,书名暂定为《妖娆梦》。

生活往往影响着现实梦想的进程。“凡心未净”,怎能专注写作。

家事缠身。他的妻子邵荣兰罹患癌症已临晚期,独生子郑少扬去新西兰自费留学,经济拮据。郑怀盛到一家酒店当《凯瑞新貌》主编,年薪 6 万元,年初打借条领走,每月的 5000 元只签字没有钱,被拴在了民企老板那里打工好几年。

有恩未报。他盘点自己军旅生涯 40 年,从士兵到正师职干部,从列兵到大校,从步兵五大技术到报社“副高”五级技术干部,一级有一级的辛苦,一职有一职的奉献,不事张扬显得平淡无奇,却也在埋头苦干中做出了一些成绩。他在自我欣慰的同时,觉得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报答老部队,没有报答工作过的单位,没有报答党、军队和人民。

有恩不报非君子,知恩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郑怀盛决心付诸行动,尽自己之力,为有恩于己者做点事情。

感恩 21 集团军。2008 年纪念 21 军前身华野 2 纵参加淮海战役 60 年,郑怀盛主编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淮海决战建奇功》一书。

感恩 61 师。2009 年郑怀盛主编《激战登步岛》一书,并在编书过程中,促进舟山市领导到登步岛调研,确定 2009 年 11 月 3 日举行“纪念登步之役 60 周年”活动。

这次纪念活动,是 60 年来唯一一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舟山市四大班子第一把手,21军副军长高亢,61 师副师长赵建宏,许效民、王克卿、陈继伟、杨西夫、李肃魁、汪东才、蒋玉福、张秀、周荣兴、宋锋、王君义、董长平、鲍世垣、章坚、陈鸣九、林存球等 23 名参战老兵和支前干部毛德传,舟山各界共有 600多人参加。

感恩 183 团。2013 年,郑怀盛主编的《钢铁团》一书出版,这是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军唯一一部团史。

感恩总政治部,感恩军队,感恩党和人民。2015 年,郑怀盛编著的《敌后战场》一书,由白山出版社出版。郑怀盛说,因为到总政工作,他才有了参与一些全军性全局性工作的机会。退休后返聘在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办公室编研室六年、军委政治工作部群工局编研室三年,从事军民关系史研究,完成 140 万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史料《群众工作卷》的编撰工作,有幸成为在总政治部和军委政治工作部间断工作 45 年的干部,这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所以郑怀盛利用撤出编研室工作前的有限时间,突击 100 天,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习主席天安门广场大阅兵前夕推出《敌后战场》,作为感恩总政治部、感恩军队、感恩党和人民的感恩之作,也是自己入党 63 年的封官之作。《敌后战场》出版后,他准备休息调整一下,开始圆自己的文学梦。

我进入郑怀盛的家庭生活后,问及他这些年都干什么,他让我看他的“名片”,上面有他的名头和著作,还有这样三行字:

以文会友

以诚待人

助人为乐

他为老干部、新朋友编辑整理出版了《鱼水情深》《难忘岁月》《耄耋话当年》《三军战一江》《红牌青春》《野外春秋》《寻觅真实的刘格平》等书籍。分文不受,只是“学雷锋做好事”。当知道有人利用自己的写作在骗取钱财后,他与之断绝了来往,但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立传,为凡人百姓写作做好事的初衷不改。

2017 年 9 月,在完成军委政治工作部群众工作局编研任务后,郑怀盛高兴地说,我的退休生活真正开始了,“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任务完成了,该写写自己的东西了。

晁文军说 9 月 23 日西安战友有活动,郑怀盛欣然应邀前往。是想休闲,散散心。

见到了马殿魁、张治中、魏昌杰、彭多才、王崇杰、王学义、杨体福等诸多战友,见到了管仲建、颜承纪、朱存成、罗旺俊等企业家,郑怀盛其乐融融。

战友聚会结束后,管仲建发起为 2017 年 4 月已撤销番号的老部队 183 团写两本书,以作纪念。不知不觉中,老郑身不由己又全力以赴投入到编写《钢铁团记忆》中了。

他说,《妖娆梦》的事,只能再推迟些时日了。

(2018 年 3 月 10 日写于琼海)

▲作者(右三)与文中主人公郑怀盛(右四)参观老部队时留影

精彩评论

原商洛军分区政委杜灿的点评:认真拜读了杜教授《追梦路上的郑怀盛》,这是一篇倾情之作,大手笔之作。读后使我对向来敬重的郑主任更增加了了解和敬意,郑主任的人生经历丰富、独特、精彩、感人。贯穿于郑主任人生经历中的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努力创新、精益求精、任劳任怨、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朴实忠厚、乐于助人等等光辉精神和优秀品质,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衷心地感谢杜教授辛劳著文,衷心地祝愿郑主任和杜教授多多保重身体,健康幸福地安享晚年。杜灿于西安。

陈金平—河南—作家、画家:

鄉土的情懷,英模的影響,首長的關懷,部隊熔爐的錘煉。鄭主任努力工作,勤奮著書,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路走來,天終不負,著作等身,光耀天地!

回复

郑怀盛(好事情):谢谢作家陈金平的鼓励

胜利:

认真阅读了杜印霞老师介绍郑怀盛老首长的文章,很是感动,郑老从山西家乡入伍(与我家乡由黄河相连),来到钢铁团先在通信连当兵,又在二连任排长,一见面有一种非常的亲切感,都有很浓厚的二连情结。几次接触郑老总是谦和仁厚自然惬意的交谈,睿智的思维,深厚的修养给人亦师亦友的感受,只是感叹认识的有些晚,不然人生会更丰富认真阅读了杜印霞老师介绍郑怀盛老首长的文章,很是感动,郑老从山西家乡入伍(与我家乡由黄河相连),来到钢铁团先在通信连当兵,又在二连任排长,一见面有一种非常的亲切感,都有很浓厚的二连情结。几次接触郑老总是谦和仁厚自然惬意的交谈,睿智的思维,深厚的修养给人亦师亦友的感受,只是感叹认识的有些晚,不然人生会更丰富。

回复

郑怀盛(好事情):谢谢胜利教导员的鼓励

晓鹏

一路走来累累硕果,一路厚重满满情怀

回复

郑怀盛(好事情):谢谢晓鹏给力

秦川:

郑怀盛同志是我的老战友、老同事。我曾为解放军报社中层干部。怀盛兄为人诚肯,做事踏实认真。对事业有挚着的精神,他干一管、爱一行,行行都出彩。我们同为黄土地上走出的孩子,文化底並不深厚,但从他千万字的著作,就能体会到他勤奋顽強做事的精神。他是我学习的榜样。祝贺老友果实累累。祝全家幸福安康。

回复

郑怀盛(好事情):秦川李巨泰:谢谢主任点评。我们同一个时期军报中层主任,我忘不了您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忘不了您领导的出版社出我写的书,忘不了您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对我的激励和影响。谢谢

晓鹏

一路走来累累硕果,一路厚重满满情怀。

 

行中律师所郭律师:

郑主任童年历经磨难、中年努力拼搏、晚年著书辉煌!是钢铁团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回复

郑怀盛(好事情):谢谢郭律师关注

爱学习

读了杜印霞同志写的这篇文章,郑怀盛同志的高尚品德和不凡业绩,令人深受感动。我和老郑在一八三团和六十一师政治部曾经共事过几年,他的厚道善良和刻苦勤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几十年来,他身居我军高级机关,忠心耿耿,埋头苦干,淡泊名利,谦虚谨慎,为我军政治工作,特别是群众工作,干了许多大事、要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向老郑同志致敬!愿多多保重,健康幸福!彭多才

回复

杜印霞:谢谢彭主任鼓励。

。。。。。。

【责编:中旗网张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