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世纪作曲家作曲的方法 20世纪20

20世纪20

2024-07-03 09: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二十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时期,是西方文化最早实验于中国文化环境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个阶段,一大批艺术家在建立中国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相当数量具有浓郁民族韵味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艺术歌曲作品。这些艺术歌曲,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与歌唱艺术,已成为中国的音乐创作与歌唱艺术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艺术风格;演唱

一、前言

(一)艺术歌曲的定义

“艺术歌曲”是一个外来的词汇,它是随着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声乐创作形式,它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在德国,由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被称为Lied;在法国艺术歌曲中,与之同类的歌曲被称为Melodie;流传到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它是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词而创作的歌曲,大都为独唱曲,一般都有精心编配好的钢琴伴奏,常供音乐会演唱用,它是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这种歌曲形式——艺术歌曲,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可见,艺术歌曲这种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多由专业作曲家选取文人诗作谱写成音乐,集诗、歌与钢琴伴奏于一体,共同描绘艺术形象、表达歌词内涵。

(二)中国古代艺术性歌曲

诗词艺术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丽珍宝,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例如汉代的琴歌、唐代的歌赋、宋代的词曲,都体现出了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中国古诗一向有入乐的传统,所谓“诗乐一体”,它们在创作之初都是可以吟唱的。

中国古诗词入乐可追溯到周代。古代《诗经》中收集了西周到春秋共五百多年间的音乐作品(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三百零五篇)。西周末年春秋初成书的《礼仪》,就很好地表现出采诗以歌的“歌诗”礼仪,其内容之庄严、规模之宏伟,令人无从想象。唐代的文人墨客创作出了大量的绝句、诗歌,也可配乐歌唱,被人称为“唐人乐府”,这些诗作在贵族宴会和民间戏耍中传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宋词与音乐的结合较之以前则更为自由,其取材丰富,文辞高雅,或细腻婉约、或安详悠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忧郁,无不令人回肠荡气。代表人物姜夔,他的“自度曲”是这一时期诗乐的典型代表,另外还有《扬州慢》、《鬲溪梅令》等。

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形式,分别是《诗经》、《楚辞》、《相和歌》、《商乐》、《琴歌》、《曲子》、《词调》、《散曲》和《小曲》,它们都是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蕴涵了丰富的文学内涵,情感细腻,富有诗意,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

(三)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概况

我国近现代歌曲创作的真正开端是“学堂乐歌”, 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先进人士留洋学习音乐的音乐家尝试选用中国传统的优秀诗词与西洋钢琴担任伴奏相结合的形式,创作了一系列“土洋”结合的且具有浓厚中国韵味的艺术歌曲,并逐渐开始传唱,他们以不同的题材和形式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不同背景不同内容的优秀艺术歌曲。改革开放后,我国艺术歌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随着艺术歌曲题材的拓展、艺术的成熟、音乐语言与作曲技法运用的多样化,艺术家开创了大量不同体裁、题材和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并在歌词的诗化程度、音乐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技巧的运用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探索,使沉寂多年的音乐天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艺术歌曲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

二、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

(一)题材特点

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在题材的选取上有着多样化和时代性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以古代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这类作品是选取古诗词作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如黄自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词)、《点绛唇·赋登楼》([宋]王灼词)、《红豆词》([清]曹雪芹词)、林声翁的《水调歌头》([宋]苏轼词)、《春风春雨·点绛唇》([宋]朱希真词)等。

这类作品非常注重于表现中国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清秀雅致的气质。作曲家们用十分讲究的音乐语言和精湛的作曲技法生动地表达了古诗词中的悠远意境和浪漫情趣,或抒英雄豪情、或叹怀才不遇、或咏江山美景、或发爱情愁思,这些远离世俗生活的思想内容正是艺术歌曲这种体裁形式最长于表达的。

2.以近现代新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采用当时著名的文人、诗人,如徐志摩、胡适、郭沫若等人的新诗为歌词而创作的艺术歌曲,比如黄自的《玫瑰三愿》(龙七词)、《思乡》(韦翰章词)、《踏雪寻梅》(刘雪庵词)、陈田鹤的《山中》(徐志摩词)等。

这类艺术歌曲偏重于对个人感情世界的描写,我们可以从歌曲中解读到处于30-4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脉搏中纵然压抑但却时时鼓涨的激情,因而作曲家在创作中使用了较多的新的音乐语言,这与诗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和谐统一,也使这类歌曲充满了专属于那个时代的惆怅、感伤气息。

3.反映社会现实、人民苦难生活的艺术歌曲

20世纪20-40年代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社会局面最为混乱的年代,社会政局动荡,民族内忧外患,人民群众更是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类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生活的艺术歌曲。如赵元任的《老天爷》(明末民谣)、陆华柏的《故乡》(张帆词)、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端木麒良词)、冼星海的《黄水谣》(光未然词)、等。

这些歌曲紧扣时代主题,融入了斗争精神和革命因素,使这类歌曲具有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音乐创作上也不象前两类艺术歌曲那样讲究技法的精湛和音乐语言的美感,而是更注重歌曲本身所要表述的内容和所应具备的社会功能。这种显著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社会功能使这一类型的艺术歌曲在当时广为传唱,影响很大。

(二)创作特点

1.借鉴西方

近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另一艺术特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使东西方音乐合璧,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开始大量出现多段体曲式结构。黄自的《玫瑰三愿》、《点绛唇·赋登楼》、陈田鹤的《春归何处》等作品采用的是二段式的结构。青主的《大江东去》、刘雪庵的《长城谣》、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作品采用了二部和带有尾声二部曲式。三段体的代表作品有任光的《渔光曲》、冼星海的《夜半歌声》等。这一时期和声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开始运用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和声的概念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黄自的《玫瑰三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艺术歌曲作品中可以看出和声的运用。

2.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

作品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赵元任在创作中他常常将我国的民族民间音调加以发展变化,经常将我国民歌、戏曲、曲艺中常见的滑音、花音、句中加腔和句尾拖腔等润腔手法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去(如《上山》中的滑音、《织布》中的花音等),以突出作品的民族色彩。《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对京剧西皮原板过门进行加工再创作,使这一富有民族音调的乐句贯穿全曲,同时作为语言大师,赵元任尤为注意汉语言的声调特点,将其与音乐写作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魅力。赵元任之后,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调进行了广泛的采用,如青主《大江东去》里运用了我国昆曲的吟唱调和江南丝竹的尾腔;张肖虎的《声声慢》中用富于民族风格的吟诵式的歌调;张寒晖《松花江上》的旋律是以民间“哭坟调”音调为基础加工而成;贺绿汀《嘉陵江上》以汉语语调为基础写成的朗诵调等

3.中国风格的写作手法

除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调及素材外,作曲家们更是在西洋作曲手法上大胆创新,把其加工改变成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如黄自《花非花》,原诗为四句。欧洲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应为创作的首选,但黄自却采用了由两个大乐句构成的乐段对比结构,一抑一扬使情绪的表达更为完整、舒展,这与古诗词悠长、连绵的情调十分吻合;同时,简单的节奏节拍、模进的句法、起伏不大的旋律以及中性的调式形态更使《花非花》具有了较为浓厚的中国古曲韵味,对原诗的情感及风格把握得十分准确,把中国古诗词短小精悍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三首代表性作品的演唱与处理

(一)《我住长江头》的演唱与处理

青主(1893-1959)是我国近代早期到德国兼学音乐的留学生之一。青主的艺术歌曲创作有意识的采用西方作曲技法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手法,歌词主要选用中国古典诗词。

此曲歌词上下共有八句,作曲家在创作中吸取了古代歌曲的吟诵风格和一字对一音的节奏特点,在结构上突破了宋词上下网重复的惯例,而是采取了各自重复的手法。在调性和和声地运用上,作曲家一改西洋和声布局方法,而是比较平淡,和声单纯、淡雅,既有自然调式的色彩又有民族和声的韵味,即自然舒畅又赋予激情。伴奏采用的是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分解和弦,似流动不息浮云,贯穿全曲,旋律气息宽广,与伴奏形成一舒一紧的效果,象征着连绵不绝的情思。

笔者认为演唱此曲要重视多层次的力度和音色变化。比如,第四句的“共饮长江水”,在各字级进后,“水”字四度跳进到了小字二组的A音。这是良好的呼吸支持和声音的高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还应作出从“p”到“pp”的力度变化,并延长至下一个休止小节,这样能表现出歌曲所要呈现的情思连绵的意境。当进入“定不负相思意”时,应该唱得字字饱满有力,“定不负”之后换一口气,神情从容地唱出“相思意”,“思”字应作倚音处理,使感情更为真切,“意”字在小字二组G音上自由演唱,在钢琴伴奏的和弦余音下缓缓消失。其次,咬字要做到真正的字正腔圆。歌曲中有许多字咬字时如果不加以强调,容易使人在听觉上发生差异,如“不”、“长”、“头”、“时”、“只”、“思”等,可以在任意上、下方加上小三度短促的上滑音、倚音或下滑音来处理。再次,句与句之间要保持肌体的放松,有效地调动肌体的积极性。

(三)《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演唱与处理

赵元任(1892一1982),江苏武进人,是我国近现代的语言学家、作曲家、理论家。他的艺术歌曲创作近达100多首 ,优美动人的旋律与诗词紧密配合,钢琴伴奏的形象、和声、结构、织体整体统一;声乐、歌词、钢琴伴奏结合一体。他的代表作品有《卖布谣》、《听雨》、《也是微云》、《海韵》、《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其中《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一首示范性的杰作。全曲由四段歌词组成,每段歌词的旋律、伴奏及调性布局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对比。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做到完美结合,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被表达的细致入微。

《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曲调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展开的,并采用京剧西皮原版过门的音调加以变化。所以,更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感到亲切。作品也成功地借鉴和运用了西洋作曲技法,增加和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如第三段:“啊!燕子你在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里调性突然从前面间奏末尾的E大调转入同名小调,全曲依次作E一B一E一e一G一e一E的调性布局,给人以全曲的统一感。为此,演唱时随着歌曲的情绪起伏,要有鲜明的层次表现。歌曲第四段:“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的凄凉景象,表现歌中主人公对苦难中的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e小调上的旋律,以及导音和弦的出现,更加渲染了特定情感的抒发深度,演唱时要即稳当又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深情。

结语

艺术歌曲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最早反映时代、民族进步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与歌唱艺术, 艺术歌曲作为声乐题材的一种与声乐表演水平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建国前艺术歌曲的音域明显窄于建国后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音域,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花腔作品的大量涌现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回顾近百年艺术歌曲的创作,一代又一代作曲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即使在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凭着对中华民族赤诚的爱,辛勤耕耘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正是他们的探索及奠定的良好基础,促成今日的花团锦簇。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正是有了这些人,正是有了这么多颗赤子之心,才永远收获着希望。

参考文献:

[1]戴鹏海.艺术歌曲在中国历史发展脉络[J].音乐艺术.1988.3.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李曙明.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0.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5]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8.

[6]杨溢.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撷谈[J].北京《音乐创作》.2010.6.

[7]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12.

作者简介:姓名:沈雪艳(1990年7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安徽,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