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增长3.4岁,人均预期寿命变化潜力何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 十年增长3.4岁,人均预期寿命变化潜力何在?

十年增长3.4岁,人均预期寿命变化潜力何在?

2023-08-05 06: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老年期寿命延长将成为促进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主要动能。(视觉中国/图)

“十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2022年9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健在“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人均预期寿命指新出生婴儿预期可存活的平均年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79岁。在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公布的《世界卫生统计》中,人均预期寿命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统计章节,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健康发展水平。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未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仍有较大潜力,主要体现在老年期寿命的延长,全社会对与之相伴的老龄化问题也应未雨绸缪。

增长动能切换

“过去几十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在上述发布会上披露:2021年,全国婴儿死亡率为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1‰,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51.5%和46.2%。

母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远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所以这方面的潜力已经不大,老年期寿命延长将成为促进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主要动能。”赵耀辉说。

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均预期寿命密不可分。赵耀辉认为,未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尚有较大潜力,“我国社会经济条件还在不断改进,老年人的教育水平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生活条件、医疗条件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梁淑怡/图)

追求健康的老龄化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龄化问题也与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相伴而生。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

目前,中国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其需要的照护服务已是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在未来一个时期,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的总体数量还是会增加,所以国家这几年非常重视,陆续出台《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茅倬彦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赵耀辉是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组负责人,该项目近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失能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状态,适老化改造可以显著提升老人自主生活的能力。

“最近十年,农村的改水改厕就帮助了更多农村老年人能够自主做饭、洗澡和上厕所,老旧小区增设电梯也会显著提升老人自主生活的能力。”赵耀辉举例称,适老设施如果能持续改进,失能老人的比例是可以降低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多,老龄化进程的速度快,老龄化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重。”王海东说。

对此,国家卫健委推动将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构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三大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综合连续的、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最根本的还是要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机构服务网络,支持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引导专业化的机构能够进社区、进家庭。”茅倬彦认为,目前很多人不去养老机构,是因为价格和服务没有达到预期,普惠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还有待政府支持和引导。

同时,赵耀辉也建议,政策应鼓励老年人随子女迁移,一方面保障子女能安心工作,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老年人的福利,但这需要“解绑”以户籍为锚的社保医保、异地就医、长期照护保险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多层面统筹推进。

“不应该等老人失能后才到子女身边,而是在比较早的时候,就鼓励到子女家附近居住,使得子女能够兼顾事业和照护。”赵耀辉说。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