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康熙大帝和路易十四的世纪之交(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699年的中国 1688年,康熙大帝和路易十四的世纪之交(中)

1688年,康熙大帝和路易十四的世纪之交(中)

2024-02-23 1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给康熙写信,自称“您最亲爱之好友”。同时代的两位帝王,对彼此都充满想象,并互相影响。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欧洲社会对中国的印象,多半来自《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到了路易十四时代,他派出更多的商人与传教士,为中国带去欧洲人的科技与思想,又将中国精美的艺术品、丝绸等带回欧洲。那时,通过西方传教士的不懈努力,为从未谋面的东西两大君主——康熙大帝与路易十四,架起了一座无形而坚固的桥梁。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大航海打通了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线,一波又一波传教士从海路来到中国,形成一场规模浩大的西学东渐运动。从明末天启、崇祯年间西方传教士的“业绩”来看,众多上层士大夫、皇帝的后宫成员对天主教表现出的关注和热衷,给予传教士们以巨大的鼓励。众多传教士通过书信和著作将中国介绍给欧洲社会,在西方掀起了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另一波了解中国的高潮。

为了争取皇家和财团的支持,传教士所介绍的多是他们观察到的中国好的一面,甚至寄希望于中国皇帝的皈依。在西方传教士的笔下,中国是地球上治理最好的土地。热爱文学和哲学的皇帝是权力的中心,通过一套有效的文官制度来管理帝国行政。皇帝谦逊温和,耐心地与大臣们讨论深奥的哲学问题和现实决策。他们眼中的中国, 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奖励美德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能使入侵者采用他们法律的国家”(伏尔泰语)。

为何西方列强几乎在同一时期把目光都对准了遥远的东方?17世纪法国继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之后,步入了殖民扩张的的道路,依靠国家的支持法国先后建立了西、东印度公司、北方公司等海外殖民据点。1664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得到了国王以及大臣的支持,路易十四以300万入股,马扎然、孔代等也都投资入股。

路易十四像

亚森特·里戈 1702年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正和葡萄牙、西班牙争夺海上贸易。而在东方,尤其是中国,则是欧洲人心目中的香料与黄金之地。葡萄牙的衰落给法国人以染指东方的机会,此前路易十四及其大臣们就将目光移向中国,大臣柯尔伯曾向国王提出,应利用葡萄牙衰亡的机会结束它的垄断,尤其是要调查中国的出产和科学技术。

差不多同一时期,紫禁城中从天文到立法,皆因西方科学的到来悄然发生着诸多变革。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经康熙皇帝同意,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了六件天文仪器,包括天体仪,赤道仪,黄道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等。康熙皇帝认为,这些欧洲传教士是有真才实学的,值得虚心向他们求教。

于是,他每天向南怀仁学数学、几何、物理、天文等,时间长达半年,有时他们还共进午餐。康熙十六年,1677 年,五十四岁的南怀仁看到潘国光、安文思等一些传教士相继逝世,他感到迫切需要一大批年轻、有学识的传教士来继承事业。作为罗马教会驻中国的主教,南怀仁可能在征得康熙皇帝同意后,派遣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携带自己的亲笔信回到欧洲,希望路易十四给予一定的协助。

十七世纪中叶后,路易十四积极倡导文化艺术,努力使法国成为欧洲的强国。他大力发展商业以及对外贸易、航海等事业,法国经济得到繁荣。十六世纪以后,由葡萄牙、荷兰等国商船运载的中国瓷器、漆器、折扇、壁纸、丝绸等艺术品流传到法国后,使路易十四和贵族们欣喜若狂。路易十四决心加强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扩大法国在中国的影响,例如:直接通航广州,开展远东贸易,摆脱荷兰等国的海上垄断,等等。

路易十四明智的认识到,建立强大的海军,发展航海事业,开展远东贸易是增加国库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而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在这一事业中具有特殊的作用。1669年,路易十四创建了皇家科学院和天文观象台。皇家科学院对欧洲各国航海家探险家在开拓新航线中所发现的新大陆尤为关切,同时派遣了许多科学家分赴世界重大商港担任观察员,随时搜集信息和情报。因此法国的地理学有了惊人的发展。

Establishment of the 'Academie des sciences' and foundation of the 'Observatoire'

Henri Testelin 1667

凡尔赛宫藏

但是,由于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垄断和保密,法国皇家科学院关于远东航线和中国的地理知识却十分贫乏。著名的内务大臣柯尔伯对此也倍加重视,他曾多次提示路易十四可以派遣传教士们去执行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

此幅油画中,柯尔伯正在向路易十四介绍法国皇家科学院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与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同一时期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两次派遣传教团前往中国。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初,路易十四指示内务大臣柯尔伯选派合适的传教士前往中国,同时供给必要的测量仪器和设备,传教士们在中国期间的生活津贴也由法国宫廷支付。

油画中的柯尔伯

经过柯尔伯和巴黎大主教研究,决定派遣六名精通天文、地理、物理、数学等科学的传教士前往中国。这六个人分别是:洪若翰、刘应、白晋、李明、张诚和塔夏尔,他们很快地集合在巴黎古老的蒙马特教堂进行紧张而周到的准备工作。同年3月3日,路易十四派遣到暹罗的使节邱蒙特和这六位传教士,共同搭乘商船离开法国东海岸的布勒斯特港,开始了驶往远东的航程。

油画中科学院的诸位院士

当他们抵达暹罗后,立刻受到暹罗国王的盛情款待和坚决挽留。后来,暹罗国王和法国传教士们达成了协议:允许传教士们去中国,但必须让其中的塔夏尔回巴黎,请求路易十四再派遣一批传教士们来暹罗。约在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以洪若翰为首的五位法国传教士搭乘法国商船从暹罗启航,计划沿着海岸线往东航行,驶往柬埔寨南岸,不幸中途遇到暴风雨,只得在附近的小港躲避。

直到6月,印度洋的季风来到时,他们才搭乘一艘来到暹罗的中国商船,露宿在狭窄的甲板上驶往中国。在南海上,天气变化莫测,时而是酷热的太阳,时而又是倾盆而下的阵雨。经过三十多天艰苦难熬的航程,终于在7月抵达宁波。到达宁波后,因旅途劳累而病倒的法国传教士们住宿在城郊的村舍,不准进城。可能因为宁波海关的官员们没有接到有关的指示,所以下令他们离开中国,返回印度。

这时,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正在杭州。洪若翰立即写信向他求援,同时也写信给南怀仁,报告所处的困境。当时南怀仁正陪康熙皇帝于蒙古塞外狩猎,他收到洪若翰的信后,立即向圣上禀告。康熙皇帝当即诏令宁波,邀请路易十四委派的五位法国传教士们用舒适且迅速地方式进京。

8月26日,洪若翰等在宁波启程,五天后到达杭州,会见了殷铎泽。他们由一名清朝官员陪同,从杭州乘船沿着大运河而上,终于在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1688年2月7日抵达京城。但是不幸的是,南怀仁已于当年1月28日逝世,没有能见到他所日思夜盼的这一批法国同行。

油画中的路易十四

法国传教士们到达京城时,适逢太皇太后逝世后不久,康熙皇帝居慈宁宫。直至除夕,群臣请上还宫,康熙皇帝仍不允,所以未能接见他们。但是,康熙皇帝特地派遣官员对传教士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示欢迎。后来,康熙皇帝接见了他们,亲切地慰问航程中的危险,询问当代法国、欧洲的重大政治事件。

西方人眼中的康熙皇帝,绘于1698年

关于法国传教士们康熙皇帝的印象,李明在1696年于巴黎出版的《中国现状》第一卷中作了如下的描述:“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完全不同,他中等身材,比欧洲人矮小,满脸是天花遗留下来的麻子,宽阔的前额,较小的鼻子和眼睛,完整而洁白的牙齿,是非常吸引人的。他不蓄长胡,只留一缕小黑胡须,头发扎成一根发辫,垂在背后。他态度和蔼,笑容可掬,不佩戴首饰,风度优雅”。

李明《中国现状》

张诚在1780~1783年于巴黎出版的《传教士书简集》中也说,和慈祥的康熙皇帝相处,“就像和父亲在一起一样”,他“不仅学西方科学的基本原理,还熟悉不同欧洲国家宫廷的礼仪,古代和现代的西方历史(虽然离中国那么遥远)以及社会风俗”,他“高度的尊重法国人民,特别是路易十四”。

康熙皇帝和白晋、张诚等法国传教士朝夕相处,友情甚深,在每天清晨和傍晚,各有二小时共同讨论数学、天文、地理等,很少间断,长达四五年之久。此外,康熙皇帝为了使法国传教士们更快地学会汉文和满文,他请了最好的大学士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从而使法国传教士们在一年内就基本掌握了难懂的汉文和满文。路易十四派遗的传教士,终于能最大限度的履行历史赋予他们的崇高使命......

前文链接:

1688年,康熙大帝和路易十四的世纪之交(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