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谁是珠江口门神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50口径的重炮 371. 谁是珠江口门神②

371. 谁是珠江口门神②

2023-03-12 0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371篇原创文章。全文共7415字,配图32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0年10月22日首发,2023年3月8日重发。

接上期()

一、虎门要塞炮台群装备之谜

虎门要塞并不是某一座炮台,而是珠江口两岸和江中小岛上若干处炮台的统称。从一鸦战起,虎门要塞就抗击了逆流而上的英国军舰,随后在旧有炮台的基础上,陆续实施了扩建和少部分武器的更新,形成前后呼应,错落有致的多点防御阵线。有意思的是,部分文章里把100公里外的长洲要塞算成虎门要塞的第二道防线,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这些作者(或者抄袭者)到底看过地图没有的?

图1. 一鸦战时期的虎门要塞炮台群示意图,到抗战时部分炮台被放弃,如大虎山炮台等

大致上,以东莞侧的沙角炮台和广州番禺侧的大角炮台为第一线,包括沙角上游、沙角下游和大角三处分炮台,上、下横档炮台和威远炮台为第二线,包括上横档、下横档和威远三处分炮台,抗战初期的虎门要塞炮台群就是指这六处分炮台。一旦突破虎门要塞防线,就要到北面100公里外的长洲要塞群来充当第二道,也是最后的炮台防御线了(当时长洲要塞炮台群的行政管理权划归虎门要塞)。

可以说,这些要塞炮就是珠江口真正的门神。

图2. 位于鱼珠蟹山炮台的一门210毫米要塞炮,该炮曾应陈炯明的命令向中山舰开火,因此被“封口囚禁”

图3. 关于蟹山炮台的210毫米要塞炮被“封口囚禁”的文字说明

关于各炮台的兵力,在不同的资料里也有较大差异,因为炮台建造年代久远(最老的炮台到当时已超过200年历史),内战期间也曾有多次“借出”火炮挪做陆战的情况,同时历任要塞指挥官也对炮台实施了维修和增补兵器,因此国民政府曾经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七八年间,委托援华的德国顾问团进行了梳理,最有成效的是达尔马提交的《考察广东要塞报告书》(未注明写作时间)和1934年4月7日马德提交的《虎门要塞视察报告书》。

图4. 拍摄地点不明的一处要塞炮,注意前方的炮弹导轨和抓取炮弹的机械手,整个炮座也设置在导轨上

当时,驻华德国顾问团和陈济棠打得火热。1933年底,顾问团的汉斯·克莱恩(Hans Klein)与陈济棠达成了建立兵工厂并聘请德籍顾问的协议,上述二人的报告正是应这个协议而执行的工作内容之一。尤其马德报告中完成了对虎门要塞现存大炮状况的逐一检查,提出了改进措施,显示出高超的专业水准,也补充了达尔马报告中的缺乏的细节,为我们留下了第一手的专业记录。

图5. 珠江口西岸的虎门要塞炮台群示意图,主要阵地位于大角山、上下横档岛、南山、大虎山等地

中方指挥官这边的记录也颇有专业水准,在此只节选1936年7月上任的虎门要塞司令陈策的《虎门要塞改善计划草案》部分内容,其中提到虎门和长洲要塞“共计有德造240毫米海岸炮9门、210毫米38门、150毫米19门、英造8英寸海岸炮5门、6英寸2门、以及湖北造野式马车炮1门”,以上共计74门。

同时,“考虑到虎门外海伶仃洋的水深不足,判断日军能够驶抵的舰艇应该为万吨以下巡洋舰,装备的火炮应该在210毫米以下,射程不超过20公里,因此要塞炮最好能达到同样的射程。”

图6. 一鸦战时期的虎门要塞炮台群示意图,当时可以称为三道防线,到抗战时有几处炮台被弃置

然而,要将这些40年前清朝购入的老炮增加射程花费了陈策将军不少心思,经聘请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工程师杨典浚等人参与,通过改良弹形、改用电动发射等方式,据称将240毫米35倍径的老克虏伯火炮射程提升到15公里,210毫米22倍径的老克虏伯火炮射程提升到10公里,150毫米35倍径的老克虏伯火炮射程提升到10公里。此外,还优化了弹药的存储方式。

图7. 1937年虎门海战发生地,可以看到大角、沙角、上下横档岛和大虎山,舢板洲是日舰隐蔽处

另有一份《虎门要塞抗日概况》中提及:杨典浚的改造首先选择沙角炮台象山台的那门240毫米要塞炮入手,工期约6个月,试射时以对岸龙穴岛为目标,用上了最远的标尺,结果发现炮弹仍不能到达龙穴岛,而在龙穴和小角炮台之间落下,因此在炮弹落点处设置了一个很小的浮标标记。经测量,此处距离沙角约9000多米,落弹点正是船只出入航道。随后,将各炮台的火炮都做了改造。

这份报告来自于《广东文史资料存籍选编》,作者是黄雄,应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当然,这与一般流传的资料中认为陈策的改造大幅提升了老炮射程有较大出入,供读者自行分辨。

图8. 虎门要塞群威远炮台的现照,可见位于山上的炮座射界良好,但是存放的固定式火炮显得不伦不类

要塞兵力则实在是比较捉襟见肘,沙角总台、威远总台、长洲总台三处编制的炮兵相加也只有525人(其中沙角总台196人,威远总台130人),另三总台相加共有约500人的警戒和后勤兵力(号称一个团)。在马德报告里,记录虎门与长洲总计为75门6英寸以上火炮,考虑到陈策报告出台于1936年7月其人上任之后,马德报告成书于1934年4月,两者差异的一门可能就是威远炮台拆散的那门240毫米要塞炮。

图9. 现存于虎门要塞的一门240毫米克虏伯炮,带有介绍铭牌

各炮台备炮数量也有记录,包括:

沙角下游炮台9门(此炮台最靠近外海,因此配备的重炮最多最大):

24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4门,射程11公里(实际试射效果约9000多米),每座炮配炮兵20人;

210毫米22倍径克虏伯炮2门,射程4.8公里,每炮配炮兵16人;

210毫米19倍径克虏伯炮1门,射程3.8公里,每炮配炮兵16人;

150毫米25.5倍径克虏伯炮1门,射程5公里,炮兵7人;

8.2英寸(约208毫米)22倍径阿姆斯特朗式炮1门,射程6.5公里,炮兵16人;

图10. 位于刘公岛东泓炮台的两门240毫米克虏伯要塞炮,很可能与虎门要塞炮是同款

沙角上游炮台7门:

24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1门,射程11公里,炮兵20人;

210毫米22倍径克虏伯炮2门,射程4.8公里,每门炮配炮兵16人;

210毫米19倍径克虏伯炮3门,射程3.8公里,每门炮配炮兵16人;

150毫米35.5倍径克虏伯炮1门,射程5公里,炮兵7人;

图11. 又一副让人啼笑皆非的照片,炮座建筑显然是西式设计,中间安放的却是固定的中式火炮,无知乎?

大角炮台12门:

24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1门,射程11公里,配炮兵20人;

210毫米22倍径克虏伯炮2门,射程4.8公里,每门炮配炮兵16人;

210毫米19倍径克虏伯炮2门,射程3.8公里,每门炮配炮兵16人;

15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1门,射程11公里,配炮兵10人;

150毫米25倍径克虏伯炮6门,射程4.5公里,每门炮配炮兵10人;

图12. 1913年3月,被缴获的奥斯曼帝国的150毫米26倍径要塞炮,注意滑轨模式

威远炮台11门:

210毫米19倍径克虏伯炮3门,射程3.8公里,每门炮配炮兵16人;

8.2英寸22倍径阿姆斯特朗式炮1门,射程4.8公里,配炮兵16人;

15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1门,射程11公里,配炮兵10人;

150毫米25倍径克虏伯炮6门,射程3.8公里,每门炮配炮兵10人;

图13. 1916年被俄军缴获的奥斯曼帝国150毫米26倍径要塞炮,地面可见阵亡的土军

上横档炮台6门:

210毫米22倍径克虏伯炮3门,射程4.8公里,每门炮配炮兵16人;

210毫米19倍径克虏伯炮1门,射程3.8公里,每门炮配炮兵16人;

150毫米35.5倍径克虏伯炮2门,射程5公里,每门炮配炮兵7人;

图14. 同样是土军在一战中被俄军摧毁并缴获的德国造150毫米要塞炮,炮座滑轨较单薄

下横档炮台4门:

改装8.2英寸22倍径阿姆斯特朗式炮1门,射程6000码(约5.5公里),配炮兵16人;

210毫米19倍径克虏伯炮1门,射程3.8公里,配炮兵16人;

150毫米25倍径克虏伯炮2门,射程5公里,每门炮配炮兵7人;

图15. 一处地点不明的要塞炮照片,前景女士有点像未来的副主席,背景可见军人,炮基座四周可见炮弹储存位

以上六处子炮台共计装备火炮49门,其中德造炮46门,英造炮3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靠近前线的沙角、大角炮台装备28门重炮,包括全部6门射程最远的24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炮,可以看出要塞保卫者的良苦用心——在第一线就解决战斗,口径较小的火炮只要求能掩护一线炮台周边即可。实际上,陈策手上能用的240毫米35倍径炮只有8门,另有一门拆开置于威远山巅,可能是已经损坏。

图16. 一处仅剩下炮管的要塞炮残骸,拍摄地点不明,威远山巅的240毫米炮可能也是这个状况

这种布置方式是否在陈策1936年7月上任后才调整完成,暂时没有具体的资料支撑,因为这些大口径要塞炮非常沉重,仅炮身就重达21吨,加上炮座超过50吨,没有重型机械根本不可能移动。而且移炮后的调试也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我倾向于认为清末购入并部署这批要塞炮时已经是这样的布局。

有意思的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这些被寄予厚望的重型火炮还有自己的名字。如沙角下游炮台的其中两门240毫米35倍径炮就分别叫做“镇捷炮”(炮管号码29)和“大壮炮”(炮管号码89),值得一提的是,最靠近伶仃洋的正是沙角下游炮台,火力最强大的也是沙角下游炮台。

图17. 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广场上的240毫米克虏伯造要塞炮,应该与本文介绍的为同款

本着刨根问底的精神,我继续检索了这威力最大的240毫米35倍径克虏伯火炮的基本资料。最为接近的就是克虏伯公司的1880式240毫米要塞炮,在清光绪年间大量进口,普遍装备于从山东刘公岛、杭州镇海湾、厦门胡里山到珠江口要塞群,是五十年中德军事合作的结晶(关于50年来中德军事合作,详见本号搜索“中德合作”)。

图18. 部署在刘公岛的240毫米克虏伯1880式要塞炮照片,注意俗称“磨盘架”的炮架和地面散布的炮弹

克虏伯1880式240毫米要塞炮的炮身长8.4米,膛线56条,重20.85吨,配以新式仿“瓦瓦苏尔”式炮架(中方称此炮架为“磨盘架”),炮架及附属部件重33.674吨,整炮全重52.524吨,单价为136810马克(1892年价格),以上数据来自刘公岛的同款火炮资料。

图19. 刘公岛上复制的240毫米克虏伯大炮,该炮为仿照厦门胡里山炮台280毫米巨炮而成,胡里山那门才是真货

在沙角炮台纪念馆里,对这门炮的记录是炮长8.45米,重量21.5吨,分装弹弹头重140-215公斤,俯仰角为-4到25度,左右射界正负150度,理论射速每分钟1-2发,初速580-650米每秒,最大仰角取25度时射程可达13公里。

各地的这些数据略有差异,但大体上保持了相对一致。不过,清末进口的这些要塞炮有一个通病,就是即使口径一致,倍径也有差异,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射程差异,也可能是考虑到不同距离的火力覆盖需要。略显遗憾的是,跟厦门胡里山炮台的280毫米克虏伯大炮相比,珠江口要塞炮台最大只装备到240毫米炮,否则这场仗可能更加精彩。

图20. 刘公岛上的要塞炮台老照片,红色方框内的就是240毫米大炮的预设阵地

惯于侦察的日本人对上述情报的了解应该也大致差不离,随着淞沪会战的日渐白热化(关于淞沪抗战,详见本号搜索“决战上海”),日本人见一时半会占不到便宜,就打了切断华南援华补给线的主意,最直接的战略目标自然是攻占广州,但日本陆军没有足够的兵力搞得那么大。到1938年日本组建第21军,抽调最后的2师团1旅团入侵华南时,国内只剩下一个不满编的近卫师团和警察。

图21. 1938年10月,日军终于攻占虎门要塞后,站在要塞炮上方合影的照片,这几乎成了标准动作

1937年的日军没有能力在华南搞那么大动作,陆军的精力全部放在华北和华东,在华南基本没有任何力量。海军则以台湾和澎湖列岛的马公为基地,实施封锁作战。8月8日开始,日军侦察机首次飞抵侦察虎门要塞,遭到守军的防空射击。在此之后,日机又多次临空侦察或轰炸,9月1日,一架日机在虎门炮台附近侦察时,遭到高射炮的集火射击,当场被击落坠毁于黄潭,机上二人死亡,中国军队将日机残骸运回莞城,陈列在民众教育馆鼓舞士气。

图22. 日军华南派遣军的参谋军官,右胸佩戴有参谋绶带,注意军服的混搭,既有立领竖直肩章的昭五式军服,也有翻领小领章的九八式军服

9月初,日本海军的一支小规模的分舰队占领了伶仃洋南部的大铲岛(现属深圳宝安)和珠海三灶岛,并以此作为前进基地试图实施海空封锁,由于香港这样的国际港存在,也因为珠江口较为宽阔,日军无法拦截所有进出商船,因此动了夺取虎门要塞,卡死珠江口的心思。显然,日军将要直面虎门要塞和广东海军的阻击。

图23. 1938年10月12日,日本陆军第104师团搭乘登陆艇正在入侵惠州大亚湾

日军第29驱逐队所属舰艇在大陆沿岸执行了数次撤侨行动,随后就把重心放在切断华南海上交通线上。日舰多次在珠江口出现,拦截中国商船。陈策在9月8日报告省主席余汉谋的密电中就提及:“敌舰四艘及被扣小轮今天中午驶进赤湾海面停泊,午后六时,又来敌巡洋舰一艘,仍泊赤湾海面。”

图24. 1926年的第29驱逐队四舰合影,注意舰艏编号只代表战队编号,不代表舷号

这里提及的“敌舰四艘”就是当时隶属于日本联合舰队第四舰队第六水雷战队的第29驱逐队,分别是“疾风”、“追风”、“朝风”、“夕风”,均属于神风级一等驱逐舰。神风级是峰风级的改良型,武器装备基本一致,舰体宽度略有增加,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峰风级和神风级已经是日本一线驱逐舰中最老的一级。然而在1937年,神风级驱逐舰仍然有较为强大的战斗力。

图25. 神风级1号舰神风号原始设计图,注意全部布置在中轴线上的四门120毫米主炮

神风级驱逐舰标准排水量1270吨,满载排水量1480吨,动力部分为4台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2座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28500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37.3节,装备120毫米G型单装炮4座,六年式双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3具。

最早建成于1922年的该级舰在1937年绝对不是日本海军最新锐的驱逐舰,但其战斗力也远超中国海军的前清或一战老爷货。第29驱逐队四舰刚好是1924-1925年竣工的最后四艘神风级,至1937年舰龄约12年,正处在人员和机械经过充分训练协作的最佳状态。

图26. 神风级“春风”号的1944年状态图,注意两座烟囱之间的射界不佳的2号炮已经被拆除,更换为防空武器

那条“迟来的巡洋舰”就更有牛皮可吹了,该舰是号称“造舰之神”平贺让和“造舰鬼才”藤本喜久郎共同操刀的产物“夕张”号(IJN Yubari),其背景是在一战结束后,各国积极开展海军军备限制,为了利用尽可能少的排水量取得最大化的战斗力,两个日本造舰大师拿出了非常“投机取巧”的设计。

图27. 1932年状态的“夕张”号,注意其向后弯曲以合二为一的烟囱是其典型特征

简单来说,“夕张”号在轻巡洋舰设计中率先采用双联装炮塔,仅3座炮塔就拥有6门140毫米主炮,舰体长度缩短,排水量被控制在3500吨,对比日本最早的长良级国产轻巡洋舰,在5500吨排水量基础上也只能安装7座140毫米主炮和1架水上飞机。

图28. 日本海军在“夕张”号之前建造的5500吨级轻巡“川内”号,设计参考自欧洲轻巡

显然,夕张级在纸面上能达到前级舰85%的战斗力,却只占用前级舰60%的排水量。如此一来,同样的总排水量,原来只能建造10艘轻巡的份额可以建成17-18艘,总战斗力能达到原来的150%,岂不是乐坏了鬼子。“夕张”号的经验被后续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大量采纳,尤其是日军引以为傲的特型驱逐舰,几乎全部是采用三座双联装主炮塔,这在当时世界各国驱逐舰里都是属于丧心病狂的高火力强度。

日本海军对水雷战队的定义并非是真的以“水雷”为主要武器,这里的“水雷”就是指鱼雷,水雷战队突出的实际上就是鱼雷攻击能力。一个水雷战队通常由一艘5500吨级轻巡洋舰为旗舰,搭配若干个驱逐队,一个水雷战队大致相当于一个陆军的旅团级单位,通常由一位中佐或大佐担任指挥官。

图29. 一张难得一见的神风级驱逐舰彩绘图,该级舰在联合舰队中比较老旧,一般不上镜

“夕张”号的建造时间是1922年6月-1923年7月(长良级也是在这个时间建造),完工后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并编入过不同的海军单位。1935年11月15日,代替旧式巡洋舰“龙田”号担任第五水雷战队旗舰,原本下辖第13、16和28三个驱逐队共9艘驱逐舰。至“七七事变”爆发时,“夕张”号时任舰长为广濑南部大佐(海兵39期),第五水雷战队的指挥官是大熊正吉少将(海兵37期)。

图30. 一张神风级驱逐舰组成战队的彩绘,因为只有4门120毫米单装炮,该舰的火力不能算猛,唯吨位小速度快

由于虎门要塞和中国海军第四舰队的存在,8月份,日舰始终不敢过于靠近要塞炮台,其活动限制于伶仃洋外,鉴于此,日本海军研判认为,必须摧毁虎门要塞,歼灭广东舰队,而要塞的正面防御火力很猛,只能以少量海军特别陆战队绕道至侧翼登陆,拔除珠江口的这几尊门神。

图31. 服役初期的“疾风”,舰艏29表示战队,舰体中部的13表示13号舰,当时还没有舰名

9月6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经过战斗占领了汕尾市对出海域的东沙群岛,并以此作为入侵华南的前进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入侵华东时日本海军也利用了浙江外海的马鞍列岛,所以建国初期守海必守岛也是这么由来的。

图32. 可能是位于上海的“夕张”,该舰参加了1932年的淞沪战斗

9月13日,第五水雷战队旗舰“夕张”号与第29驱逐队的“追风”、“疾风”号在宝安县城右侧珠江口的大铲岛会合,14日天未亮时,这支小舰队便向虎门要塞方向袭来。

本文收录于专辑“抗战五十年”,本系列部分其他文章链接如下: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