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评:国耻民殇不会忘,上好铭记历史的“必修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的感悟是什么 未来网评:国耻民殇不会忘,上好铭记历史的“必修课”

未来网评:国耻民殇不会忘,上好铭记历史的“必修课”

2024-07-10 1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以历史主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当凌厉的警报声再次响彻南京的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86年前的漫漫长夜,金陵城破,30万同胞泣血蒙难。如今,时间的场景已是翻天覆地,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中华儿女,回望这段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心中始终不敢有丝毫遗忘——那是表达“铭记历史”的鲜明态度,更是彰显“珍爱和平”的坚定决心。

  有人类的铭记和参与,历史就是活着的。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国之礼也。当我们国家以至高规格来祭奠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那是提醒当下的人们,南京之痛,亦是国家之殇。“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从这个深刻涵义上说,铭记历史是着眼当下乃至走向未来的底层逻辑。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正是为此而来。

  历史清晰地告诉后来者,来之不易的和平,不是在一片平地上凭空构建的海市蜃楼,而是在文明罹难之后的艰难重生,它不断接入到鲜活的现实语境,是珍爱和平的生动注解。不久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打造‘六个一课’,讲好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大思政课’”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从广义上说,以悲痛之情祭奠国殇、以尊崇之心珍爱和平、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这些都可以构成思政课的重要元素,而这一堂铭记历史的“必修课”,更是一次面向全民的主题教育。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86年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答案是掷地有声的: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彻底翻过去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醒,要看到一些国家还在妄图篡改战后秩序,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高规格设立公祭日,捍卫历史真相,正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有力拨正。记忆并非是永不磨灭,关键还在于人的铭记,铭记那份历史的痛感,深刻诠释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和平心声和正义情怀。

  “很欣慰,所有人都牢牢记住了这一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这句话的背后,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绵绵用力。每一年公祭日前后,江苏省有关部门组织一系列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开展《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宣讲、组织国家公祭公开课、举办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等。为逝者哀,为和平祈。在历史记忆的大视野下,带动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做爱国主义的践行者、国家故事的讲述者、和平种子的传播者,是关乎“传承”的大事。国行公祭,已凝聚起从过去到未来的奋发之志。这,的确让人感到欣慰。

  国家公祭日,一堂铭记历史的“必修课”。公祭仪式上,“和平大钟”被撞响,是要让全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都记住这段历史。历史演变的道路注定不是一马平川,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我们的身边将汇聚更多的同行者。201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日前,反映守护历史记忆、传递和平理念的微缩摄影短视频《共同的记忆》在多个平台发布——从城市记忆、国家记忆到世界记忆,当历史被更多人铭记,当和平被更加珍视并延续,全人类的未来,也将更加光明。(谢伟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